老三届是什么 是哪三届

如题所述

老三届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之后在文革后期还有继续从中学出去的学生,后面的几届也称为“新三届”,新三届中很多也下过乡,当过知青,老三届的下乡,基本都是到了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双版纳,内蒙等等。四人帮垮台后,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停止了。

拓展资料:

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当时在中学的初、高中学生因文革造成在学校的堆积,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因此老三届离校后基本都当了知青,并且将此前以农场(含兵团)模式为主的上山下乡改变为以插队模式为主。

为动员老三届下乡插队、掩盖就业危机,特地制造出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接受再教育”的借口。当时,该学期的课程并未学完而搁浅,停课直到1968年底,接着几乎是一刀切全部下农村 插队。

有地区土政策,初中67届和68届有少部分在68年底得分配继续升了高中,不过,并非按学习成绩优劣,而是按家庭出身是所谓“ 红五类”为升学标准。后来他们高中毕业后全部直接分配进单位,免了当 知青。他们是老三届里极少数的另类,在那个凡事要论阶级出身的年头里,出身所谓“ 黑五类”的,在面临升学,招工等人生重大抉择时,甚至串联,参加 红卫兵活动等,都处于受歧视的下等公民地位。

停课两年半多的时间中,全国学校处于瘫痪状态,所有大中院校该毕业的未获毕业,仍在 母校留校。以致大学停办十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令人痛心的文化教育断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3

老三届是文化革命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

老三届大都出生在共和国创立前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苏论战和文化大革命。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发展与挫折并存,光明与黑暗并存,进步与专制并存的特殊时期。


知识拓展:

停课两年半多的时间中,全国学校处于瘫痪状态,所有大中院校该毕业的未获毕业,仍在母校滞留。老三届中学生毕业之前的时间日后均计学龄,算毕业,而毕业之后耽误的时间即便非个人原因,却既无学龄也无工龄、农龄。

而同期的大学、中专毕业生则统统计算了连续工龄。也就是说,全国的老三届当中,66届因此白白耽误了两年左右,67届白白耽误了一年左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3
老三届是指1966、1967、1968 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
老三届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老三届的下乡,基本都是到了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双版纳,内蒙等。四人帮垮台后,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停止了。 这些老三届一般都当过红卫兵。
老三届”这个名词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当年生活在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简称,同时,它也记录了整个民族心痛的一段历史。 他们在接受文革前期的大洗礼后,被伟人一声号令,打起铺盖卷一并送入“大自然”中,接受“再教育”。
这批人历经磨难和艰辛,承受身体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带着一颗满目创伤的心,在十年中陆续返城。返城后的他们在城市中处于最底层。他们中大多数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好的对象。他们岁数大、工资低、没有住房,有的还有“孽债”。他们象一批被弃儿,他们茫然,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到了1977年,托老天爷的福,在那伟人过世以后 ,“老三届”们居然还有一次凭自己的本事去考试上学的机会。这一消息对当时尤其是老三届中的优秀人群来说,就象是沉闷多年土地上的一声惊雷。他们欢呼,奔走相告,把积尘多年的书本找出来,静静地读....
当时的老三届中的大多数都带着婴幼儿,有的正在孕期或生产期中,就我当时亲眼所见,我们同考场的人中就有7、8个月的孕妇、头上缠着布条18天的产妇,而我本人也是有着一个刚满2岁正在住院得重病的孩子,拖着满身疲惫走上考场的人。据我了解,当时象我们这样艰难的一批考生,全部考上大学,无一落榜。我为我的同龄女性感到骄傲,因为这种苦难,男人们是无法体会的。

“老三届”中大约可以分三个阶层:

第一个阶层是有门路的人,这群人家有靠山(有的是自己寻找的),他们可以凭关系进中专、大学(主要是工农兵学员)、参军、出国,当然有些是所谓“推荐”的,但里面的内容甚广。
第二阶层,是中间阶层,是大多数,他们的智商、情商一般,没有关系,没有后门,苦苦等待“政策”的降临,如上海1978年知青返城风,基本上都回到了上海(这在“孽债”影片中可以看到),而目前社会上一大批下岗人员中这一阶层的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他们年龄大,又缺少文化知识。
第三阶层是“老三届”中的优秀人群,他们在校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的智商、情商都超过前二类人,也就是说,一有机会他们便会“蠢蠢欲动”。当然1977、1978年恢复高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占领了大学的位置。这群人少有关系,否则他们早就去上什么“工农兵大学”了。这批人是社会的栋墚,目前许多单位的技术部门都由他们把持。他们虽然受过震,但是他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老三届”是指1966年“文革”爆发时在校的三届高中学生和三届初中学生即66,67,68三届。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6届的高三毕业生,俗称“老高三”。“文革”风雨袭来之时,他们正逢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如果那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晚三个月发动,“老高三”中的佼佼者将会跨入高等院校的大门。一场风雨,十年光阴,人生的道路由此转向。“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是68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于1965年跨入中学校门,1966年6月停课时年仅14岁,尚未读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文革”中,他们在荒废了两年的学业之后,也头戴“知识青年”的桂冠被送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8-24
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