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5)服饰上的历史,用纹样编织的神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贵州

桐梓、安顺西秀、关岭

纳雍、剑河、台江、榕江

六枝、丹寨·苗族服饰 Ⅴ

苗族服饰一个重要的特征

就是记录了迁徙的文化,

把故乡和沿途山水记录在服饰上,

是他们没有文字表达的另一种记忆方式,

这也为战败之后的流浪生活

增添了一些欢乐色彩。

“我们走一步望一步/望着江普这宽广的地方/

平整整的土地一丘连一丘/多可惜的地方呀/

一定要留下个纪念/照田地的样子做条裙子穿/

把江普的瓦房绣在衣裳上/

我可爱的家乡江普呀/

绣花衣裙永远叫子孙怀念”

(《苗族古歌》)

初识苗族服饰,

你一定会为那些五颜六色的图案纹样叹服,

是怎样的文化背景才能

想像出如此丰富的图案,

这些图案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母体,

就是主体图案的“母花”,

都来源于那场“涿鹿之战”。

战争迫使他们离开中原地区,

向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迁徙,

可是他们又难以割舍故土,

思乡情切,怎么办?

也不知是谁灵机一动,

把故乡的“天地”、“山川”等等绣在衣服上,

而有的衣服还仿照蚩尤战衣的模样,

成为节日的盛装。

就这样松桃和湘西一带的

“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图案,

毕节和彝良带的“山川”、“田园”、

“江河”、“城池”图案,

贵阳一带的“蚩尤印”图案,

黔东南凯里、黄平一带“黄河”、

“长江”图案等,

成为苗族各类服饰的母本,

由这些母本再衍生出许许多多其他的纹样,

织就苗族的锦衣神话。

让我们看看这些图案有什么意思,

看看苗族是怎么把自己的经历

抽象成为纹样的。

“骏马飞渡”图案是由大河、

群山与“马”的花纹组成,

意为“骏马飞渡大河”,

含有勇猛顽强的意思,

这是纪念祖先们在黄河策马应战的场景,

不由得让人想像,千年之前,

千军万马黄河岸边

金戈铁马般的壮阔与遥远。

“江河波涛”图案关于“黄河”、

“长江”、“洞庭湖”等

迁徙途中景物描绘更加丰富,

还有树、人、船及划船的花簇形象,

以及迁徙到西南山区后

的山路和森林的造型,

具有看图说话的神奇效果。

关于“江河波涛”,

黔东北苗族妇女穿的“兰娟衣”更有故事感。

“兰娟衣”是一种没有衣领的女装,

当时一位叫“兰娟”的女首领,

带着大家南迁,这一路风里来雨里去的,

经过的地方根本不知道名字,

可大伙心里都清楚,

南迁只是暂时的战略性转移,

他们还是要回到故乡去的,

为了记住南下的一点一滴,

每走一处打一个记号,

兰娟想干脆用彩线来记事,

所以离开黄河的时候,

她在左手袖子上缝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

在右边袖子上绣一根蓝线,走过洞庭湖时,

在衣服胸口绣上湖泊图案,

每当翻山越岭的时候,

就缝上一些小记号,

一边南移一边缝,南方的山多河密,

不多久当他们走到武陵山区定居时,

兰娟衣服上的记号已经从领口到裤脚,

密密麻麻地排列着,

为了美观也为了纪念,

她又重新用不同的彩线,

绣制出了一套漂亮的女装,

这套女装成为苗族姑娘们最心爱的嫁衣。

定居下来的苗族也适应了

山区桃源梦境般的生活,

渐渐地谁也不太提北回故乡的事了,

当苦难与伤痛随风,

抓住现实的美好成为大家的共识,

于是一种新的生活,

一个新的时代在眼前重建,

他们开始了万物有灵的农耕生活,

神灵崇拜与万物共生的意识

构筑了苗族更风情万种的服饰文化。

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