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指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中医学中所说的“气”是指什么?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谓:“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 *** ,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养气的宝贵遗产。
中医学说中的气是什么意思?
【中医术语——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 及肺中清气 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我也是学中医的,希望对你有用哦!
中医行气是什么意思
是中医中的一个疗法。中医的理论中,有气的概念。气运行与全身,对人体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气运行不畅,在体内发生淤滞,人体就会表现出哀声叹气,心情低落,抑郁寡欢,或食后腹满腹胀等等。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就会采用行气的疗法,气机淤滞得以畅通。病症因此解除。这就是行气。
中医中说的气是指什么?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保证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 *** 以防遗精滑泄。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在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著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气的运动被称为气机,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各类: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可以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2.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由于宗气积于胸中,临床上常以心尖搏动部位的(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3.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表现为注入血脉、化生血液及循脉上下、营养全身两个方面。4.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中医的“气”的含义是什么?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在《公羊解话》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生,造起天地。”在医学领域中则认为气既是比精更微小的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气的概念,在中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使用极广,有人认为它是《内经》中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应该说《内经》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说,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气的理论。从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形体的构成、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精神活动等等,无不用气的理论加以阐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六节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决气篇》更具体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综合上述内容,气的概念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是比精更微小,运动能力较强的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由于其来源和分布部位之不同,故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精微之气正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其存在的。

精和气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彼此能相互化生,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概括气的生理作用,可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气的动力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输布,均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则动力不足,人的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血行滞缓,或水液不化,津液不布,痰溼内生等病变。这种机械的动力,中医学认为是气的功能。

2、气的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不会因外界温度的变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体温相对恒定的维持依赖于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之间的相对平衡。这种维持体温保持一定恒定也是气的作用。具体讲这是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维持的。《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就是指气的温煦作用。如果阳气不足,气的温煦作用减退,则会出现畏寒,肤冷等阳虚表现。

3、气的防御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危害人体的因素不可胜数,而且经常存在着,如微生物、寄生虫、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等。即使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等等,在某种情况下,亦可因异常变化而成为危害人体的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体的防御机能都能有效地防止侵害,或者在体内截拦与围剿了这些不利因素,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这种防御侵害维护健康的功能,中医学也认为是气的作用。如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说的“邪”即是危害人体的因素,“正气”即是机体的防御作用。另外如邪已侵害机体,则气又能与其作斗争,或驱邪外出、或围剿消灭于内,使之恢复健康,故《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里所说的“气归之”、“气因于骨”都是指正气聚积于邪气入侵之处,发挥其抗御和消灭外邪之作用。临床常见的正气足邪气盛之实证,之所以病情表现比较剧烈和明显,正说明正气有抗御邪气侵犯的重要作用。

4、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腹腔脏器、体内的某些物质、某些代谢产物等,有固摄......
中医上的‘气’是什么?什么是‘气’
中医的气是什么? “气”一直是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出现了“气”的概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阴阳等哲学流派,都曾对“气”的本质和特性进行过探讨和论述,可以说“气”的观念和思想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概括起来,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一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充盈宇宙、具有生命力的细微物质。世间万物都是由连续不断运 动着的“气”构成的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气”除了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以外,还是生命的基始,是万物生机活力的本源,《淮南子·原道训》说:“气者,生之元也。”气是生命的本源,因此“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这一点很重要,它对于中医学的“气”的理论影响很大。

风、寒、暑、溼、燥、火原本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一般不会导致发病。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即夏天过分的炎热,冬天特别的寒冷,谓之太过;假若冬天变为暖和,夏天反而寒凉,这为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这是指季节气候的异常,如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冬天应该是寒冷的季节,却出现了暖冬。再就是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加上人体正气的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伤及人体而发生疾病。中医学在这种情况下,将反常的六气称为“六淫”。所以又称为“六邪”。

精和气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彼此能相互化生,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实际上是体内新陈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即物质的转化与能量转化的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医学认为是由气在起作用。王冰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这是指精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从而维持了人体的生长变化。有时中医学的“气化”概念也局限于指膀胱排尿作用,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致病原因为正气不足(机体抗病力差),溼浊邪毒,乘虚而入,加之饮食不节,以致溼郁热薰,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如迁延不愈,溼热停留,肝脾两伤,气滞血辨。诸疾损伤致肝包括肝细胞膜、肝细胞线粒体;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mtDNA突变主要有点突变和缺失突变两种。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mtDNA突变主要是点突变,与衰老相关的主要是mtDNA的缺失突变。其中某些缺失只见于某类组织,而另一些缺失却可能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出现。不管是mtDNA的点突变还是片段缺失都可以导致线粒体内tRNA的种类不全以及mRNA的不足,使多种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线粒体的功能。根据突变细胞系的不同,可分为生殖细胞系突变和体细胞系突变两种。mtDNA的体细胞系突变与氧自由基损伤关系密切。这是因为mtDNA是唯一存在于人胞质中的DNA分子,在线粒体内膜上合成,而氧化磷酸化场所也在线粒体内膜。
中医中的元真之气是指什么?
中医中的元真之气即是元气或真气,学术名叫元气。它是由肾中精气所化生,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