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如题所述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73人,副高级职称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人,硕士学位的127人。内设6个职能处室,5个服务部门,11个专业研究室,有1个所属企业;在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级检测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业务中心、1个院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桩基检测专业委员会、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分技术委员会等挂靠机构,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23项,年度总经费17972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项目16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0项,地质调查项目4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3项。获批专利和著作权16项,发表各类论文129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22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

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韩子夜,党委书记、副所长甘行平,副所长史长义、吕庆田。

所长、党委副书记韩子夜(左二),党委书记、副所长甘行平(右二),副所长史长义(左一)、吕庆田(右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实用化与示范。与哈飞飞机设计所、哈飞航修公司、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试飞机组合作,解决了十余项试飞技术难题,执飞13架次,分三个阶段完成了32个调整试飞科目,采集原始数据2.3GB。全状态集成调试试飞取得成功。

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成功研制出三维电磁探测系统样机,所研制的三维多功能电磁样机系统、瞬变电磁样机系统和感应式传感器经场地测试表明,仪器间测量参数一致性良好、性能可靠,接收机能持续稳定工作,发射机实现了最高电压达1500V的供电。同时,利用开发的样机系统在矿区开展了多种方法与装置的三维观测试验和应用,对获取的测量信息与矿区已有勘探成果的对比表明,三维测量成果反映出了矿床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初步实现了立体地球物理探测。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集成与方法技术研究、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研制了区域物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术,已完成区域地球物理调查面积13.2万多平方千米,1∶5万地球物理调查面积5千多平方千米,使全国陆域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由49.6%提高到51.0%。编制了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球物理图件,完成了相关重点成矿区带区域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如西南三江综合研究,利用最新区域重力资料划分了构造单元及断裂构造。研制了区域化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术,共完成全国陆域区域化探工作90.15%。

熔融制样-LA-HR-ICP-MS法测定稀有稀散元素的研究。针对LA-HR-ICP-MS的进样载气组成对信号灵敏度有直接影响的特点,对载气系统加装了He气进样装置,利用He气和Ar气的混合气作为载气进行样品测定,对混合气的流量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混合气条件下,对射频功率、辅助气流量和采样深度分别进行了优化,得到HR-ICPMS的最优仪器条件。

时间域专用飞机B-3855号首飞成功

三维多功能电磁接收机及传感器

三分量瞬变电磁接收机与传感器

完成中国大陆81项指标(含76个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建立工作。研发了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包括76个元素和5个地球化学指标,所有分析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制作了81个指标的全国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图,地层出露面积加权的岩石地球化学基准图和岩浆岩76个元素地球化学图;新发现一批铀、稀土、铜、金等新的找矿远景区,特别是填补了过去区域化探扫面未覆盖的盆地砂岩型铀矿和未分析的稀土元素矿床远景区;建立了全国镉、汞、砷、铅、铬、铜、镍、锌8个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的地球化学基准。

全球地球化学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初步建立。建立了“化学地球”数据库和地球化学图形化显示模型,实现了针对多尺度海量地球化学数据与图形的管理,能对不同尺度地球化学图进行显示,具有图形与数据交互查询、采样信息查询等功能。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化学地球”软件(简称:Chemical Earth)V1.0;建立了全国地壳全元素探测数据库。收集了欧洲、美洲部分地球化学填图数据,并成功将这些数据应用于“化学地球”。

全球地球化学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