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吗?

如题所述

二宝教你正确看待酸碱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9
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你经常得病,可能是酸性体质惹的祸!”。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爸妈深深地相信着……于是乎,家里瓶瓶罐罐的碱性水,碱性食物,碱性保健品堆满桌子。那么,“酸碱体质学说”真的存在吗?“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一个伪理论。人体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其中很多反应对酸碱度十分敏感,但人体有一套有效的调节系统,使pH值保持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食用任何食物都不会改变人体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会让人体变得酸性更强。至于“酸性体质生女,碱性体质生男”,更是无稽之谈。

在日常生活中,测人体酸碱度需通过抽血检查多项生化指标来判断,如:血液PH值小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值大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另外,还要检查其他生化指标,进一步判断是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还是代谢性碱中毒。肾脏是调节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固定酸的量比碱多,故尿液PH值一般在6.0左右。根据体内酸碱平衡的实际情况,尿液PH值可降至4.4或升到8.2。此外,所谓过酸、过碱,从医学上来讲就是酸碱平衡失调,即酸中毒或碱中毒,一般来说比较严重了,需要到医院就医或住院治疗,不是通过吃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的。
人体组织十分精密,对于酸碱度有极强的调节能力,食物自身的酸碱性和胃里的酸、肠道里的碱相比,弱得可以忽略不计,根本不可能改变原本稳定的酸碱值。无论多吃酸性食物还是多吃碱性食物,人体都会将其调节过来。同时,人体各器官的酸碱程度都不一样,不存在所谓的“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例如胃是强酸性,但是距离胃不到几厘米的十二指肠却是强碱性。
因此,“酸性体质”之说是一个“伪学说”,其实,对于“酸碱体质”这一类的谣言,分辨起来并不难,只要肯用心查阅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就能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养生本意是好,但对于形形色色的养生理论,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警惕。对于身体而言,均衡膳食勤加锻炼就足够了。另一方面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我们应该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19-08-20

说到体质,你可能会说我是阴虚体质、他是阳虚体质;有人会说,我是热性体质、他是寒性体质,这样的说法、区分,基本上医生是赞同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说法,并且说的有模有样,认为酸性体质的人容易生病,拥有碱性体质的人,则更加健康。真的是这样吗?

更多的时候,酸性体质、碱性体质,大家会想到化学,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学到以PH7为临界点,小于7的属于酸性、大于7 的属于碱性。而当把酸碱结合身体的话,会说正常情况下,血液呈现出弱碱性,PH在7.35—7.45,肠道也是这样,PH在8—9,而我们胃部的胃液、盲肠的液体相对来说小于7。

 

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酸性体质、碱性体质其实都没有更加准确的描述,要是认为认为酸性体质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常见的病症,如:虚热、盗汗让身体的液体呈现出酸性,就认为酸性体质让人生病,这实在是太牵强了。


酸中毒这个说法,确实在临床上广泛存在,体内的酸性物质增多,造成患者生病。更加准确的说,其实是服用了一些药物导致酸中毒,由此出现了:腹泻、代谢性糖尿病等。很多人依然非常盲目的相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区分,依然认为酸性体质容易生病,那么换个角度想想,这些食物属于酸性食物,就不能吃?

 

首先,以氨基酸来说,它本身就是酸性的物质,要是想着保持身体避免酸性体质,就不吃氨基酸,这无疑是不对的。要知道氨基酸是组成身体所需的必备物质,不吃氨基酸无疑会伤身。

另外,孕期的女性需要补充叶酸,而叶酸也是酸性物质,为了避免出现酸性体质就不吃叶酸,这无疑是糟糕的,因为不吃叶酸会导致胎儿发育出现异常。

最后,维生素C也属于酸性物质,作为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要是想着不补充维生素C,无疑是不现实的。碱性体质可能没有出现,反而因为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的发生。

如果在检查身体的时候,发现血液、其它液体呈现出酸性,那么需要你注意保健。需要你保持好的情绪,不要悲观、伤心,好的心情对于体液有影响,能避免酸性的出现。

 

就饮食来说,需要大家调节饮食,每天饮食时,酸碱食物按照1:4的比例,以喝水温水要比碳酸饮料安全的多。酸性体质易生病的说法其实并不太准确,更多的时候,需要你进行科学的调理,才能获得健康。

第3个回答  2020-09-17

人的体质是有酸碱之分的。人体酸碱平衡是医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理论之一。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水溶液中电离的所有阳离子都是氢化合物,电离的所有阴离子都是氢碱。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德和英国化学家劳里进一步提出质子酸碱理论,指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是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弱碱和弱酸的过程。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体是一个精确而强大的酸碱平衡系统,能够精确地将血液中的酸碱度维持在7.35-7.45的狭窄范围内。此外,一旦偏离这一范围,细胞和器官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无法正常工作。

身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非常复杂。首先,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缓冲对,如碳酸氢盐、磷酸盐和蛋白质,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快速发挥缓冲作用,随时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或碱,并保持体内酸碱度的稳定性。

其次,肺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减少碳酸的形成,并通过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来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一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会因肺功能下降导致体内二氧化碳积聚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肾脏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最重要器官。它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酸或碱,从而稳定身体的酸碱度。虽然肾调节作用缓慢,通常需要几天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但其调节能力相当强。

人体是一台非常强大而且精密的“仪器”,也真的存在酸碱体质之分。一旦人体出现明显的酸碱平衡紊乱,都需要积极治疗。

第4个回答  2019-08-19
酸碱性食品的区分是有的,酸碱体质的说法不科学,这两者也并无直接关联。
酸碱性体质的概念基于一个常识,那就是人体的血液pH值是7.35-7.45,呈弱碱性,因此推导出碱性体质更好的理论。实际上,人体的血液pH值在正常的新陈代谢下,会通过缓冲溶液的作用确保pH值不会过酸或过碱,无论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活人不会出现所谓的酸性体质,那也就无所谓碱性体质,这对概念也就没有任何科学意义。
酸碱体质理论盛行的背景是酸碱性食品的划分。酸碱性食品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性概念,就是根据食品燃烧后的灰分溶于水的酸碱性来确定该食品是酸性还是碱性,但燃烧后的灰分与食物消化过程有很大差异,不能说酸性食物消化之后就是酸性的,反之亦然,所以这个概念没有太多的实际应用价值。需要重点提出来的是,灰分呈酸性的食物多数是高硫的食品,这包括了像大蒜、鸡蛋和海鲜类等产品,一些香辛料也是高硫食品,这些食物都是非常健康的食物,这与酸碱体质理论中所谓碱性食物就健康的说法背道而驰。
再者,对各类在微博、朋友圈中流传的一些碱性食物目录观察发现,没有任何一个说法有准确的参数,很多目录的矛盾非常严重,比如什么豆子是酸性,而豆制品是碱性,所以吃豆制品比吃豆子好这样的概念,更多的时候还会推荐某种食物,强调这是强碱性食物,最出众的广告宣传莫过于弱碱性水,所以需要分析,这些流传的段子到底是为了读者的健康还是为了利益。
最后,澄清一个关于酸性体质致癌的学术背景,在科学松鼠有相关文章,当时也曾就此问题调查了很多文献,最终找到相关来源是德国一位科学家发现癌细胞会致酸,明眼人应该可以看出这与酸性体质致癌的因果关系相反,好比说我因为饿了所以吃饭,但如果说我因为吃饭所以饿了就非常荒唐,因此这个概念就很无厘头了。
总之,酸碱性体质的说法说是伪科学已经是很客气的了,我个人认为这根本是反科学,因为伪科学大多是难以证明的命题,未来科技发达了真的有可能转正,反科学理论的创立者大多心术不正,明知自己胡说八道还要拼命去维护所谓的理论,这种理论永远不可能转正,酸碱体质就是这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