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满清王朝终结后,皇室继续留在故宫居住,其他遗老遗少等余孽则可留居北京继续之前优哉游哉的生活。
按道理说,既然已经改元共和,满清皇室就算能留的性命,也没资格继续占据皇宫赖着不走,更不应该在紫禁城内继续以帝号称谓。
然而事出有因,这是袁世凯以及共和党人与满清王朝相互妥协的结果,事实上,不费一枪一弹就让清帝退位,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革命成果。
这一方面是共和派力量不足,而作为当时最强力量的袁世凯上下其手运作而成,另一方面,也是满清政府缺乏中坚力量,内部各方势力离心离德,无法形成合力有效对抗共和派,只能委曲求全。
按当时,尽管南方各省都已然宣布独立,但这些省份尽管有钱有粮,但苦于精力有限,不足以和死忠于满青的直隶、热河、东北、西北以及山西陕西等省份硬碰硬,而两一方面,民主共和的思想普及不足,尚未深入人心。
当时革命党人尽管武昌起义成功,但内部纷扰不休,光复会、日知会、共进会以及文学会等团体龃龉不断,而且革命党人附身的武昌新军兵力也不足以对抗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所以最终共和革命的权柄只能拱手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本尊支持共和革命,但他作为朝廷重臣,如果直接给予满清政府毁灭性的打击,与他本人并不十分有利,一方面如此简单粗暴的推翻满清皇朝,让他无形中成了乱臣贼子,在那个封建伦常还是王道的时代,老袁委实做不出来;
袁世凯的政治生命在于他还葆有“三纲五常”和仁义道德,如果连这些都没有了,自然难以号令群雄,毕竟冯国璋段祺瑞等实力派人物都是读私塾出身,对“节操”还是很看重的。
另一方面,满清皇室尚且有一战之力,尤其驻扎直隶热河的八旗军和东三省的武义军都战力超然,如果让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与之对决,胜负难料,而且一旦栽沣祭起“诸省军队进京勤王”的旗帜,不只是共和革命,袁世凯的宿命也殊为难料。
所以最终,袁世凯花50万两银子买通庆亲王奕诓,在后者运作下,让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主动让出皇权,蜷缩于故宫一隅,不再染指中国政权政治和国计民生。
当然,这也是以最微小的代价,换取了共和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