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有什么错误的观念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8
误区一:只给孩子“糖”, 不给“钙”和“盐”
“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有意思’,还得‘有意义’。”附小校长窦说。附小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学校,是专为教职员工子弟而设的,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随清华大学南迁。在西南联大的困苦危难之际,小学的学习一直没有间断过。
那是一种坚毅刚卓的精神。现在孩子缺少的就是这种刚毅。“今天都在讲减负,谈对儿童的尊重,但是,一些家长给孩子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溺爱。”窦说。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窦桂梅说。
窦桂梅所说的“糖”就应该是表扬、鼓励,是对孩子天性的顺应,主要针对低年级段的孩子;“钙”是要孩子知道自强自立,主要针对中年级段的孩子;“盐”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挫折苦难,“对高年级段的孩子就该撒一把盐了。这三样在教育中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更谈不上盐了。”窦说。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附属小学副校长王说。其实这种动力的缺失跟他们一直泡在“糖罐”里有关,当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意识不到自己还需要拥有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时,怎么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误区二:学习好的孩子=数学学得好的孩子+语文学得好的孩子+……
“周一语文、周二英语、周三钢琴、周四休息、周五作文、周六羽毛球、周日奥数。”
家长忙着把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其实除了那些功利的心思外,家长们在认识上普遍还存在着另一个误区:觉得不管怎么样,让孩子多学点儿知识总没有错吧!殊不知,语文好+数学好+英语好……并不等于一个学习好的孩子。
谢曾经这样说过,孩子进入学校就像是进入一个黑洞洞的房间里,这个黑洞洞的房子其实对他来说就是陌生的世界,成年人要做的是帮他打开灯,让孩子在灯光的指引下不再害怕并且勇敢地去探知这个世界。
“有一种办法是给他打开一个探照灯,给房子照出了一条路径,”谢维和说,这个时候孩子不害怕了,他可以顺着这条明亮的灯柱走下去,但是这时候孩子只敢沿着这一条路径,探照灯之外的地方孩子仍然充满了担心和恐惧。我们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给孩子打开顶灯,这个顶灯虽然没有射灯那么亮,但是能把整间房间都照亮。“小学的课程其实应该给孩子的是‘顶灯’,中学才给孩子‘射灯’。”谢说。
但是,有太多的小学生父母生怕自己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从一年级起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学科培训班中,甚至还要更细:语文还要分成阅读、作文,美术要分成速写、水粉……
殊不知,家长是亲自把孩子成长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窄。
好在,现在已经有很多教育专家意识到了小学课程的融合问题,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给孩子呈现真实的世界。
不让家长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班,并不是阻止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用力,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家长看孩子的时候,不是把他们看成‘语文’的人、‘数学’的人,而是先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窦说。
误区三:高知父母=高质父母
窦记得,一次附小举办戏剧节。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时间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结果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大石头”,在舞台上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动作,这位爸爸没有看完就离场了。
之后,这位爸爸给老师发了短信质问: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
老师告诉这位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继续质问老师为什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
后来孩子又向老师转述了爸爸对自己的批评: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
“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窦桂梅说,“很多学生家长虽然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却非常不了解教育规律。”
高知父母多是应试教育的胜利者,他们中的不少人按照自己曾经的经验只注重学习成绩,甚至从内心不尊重孩子的学校及孩子的老师。
王副校长记得,刚开学时很多班都有了新老师,一个孩子回家跟父母聊天时说自己班的新老师是“北师大的研究生”,没想到家长告诉孩子的却是:“北师大的?肯定是个二流老师,你将来不能成为老师那样。”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表现出的是一种对教师专业的不尊重,而且破坏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不仅不能激励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另外也反映出很多高知家长有“学习好就是全都好”的认识误区。
在清华附小,很多老师都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句话并不是让儿童成为中心,而是说学校教育要把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把学校和老师放在学校的中心。
这句话同样也适合焦虑的家长们。焦虑的家长急得“乱投医”时,不妨停下来,让一切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想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什么,研究一下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使不能马上找到解决办法,至少可以降低被误区引着走的概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2
如果说用什么来评定一个孩子的好坏,那么各位家长一定会异口同声的说:成绩。
没错,当今家长都喜欢用成绩来评定一个孩子的好坏,和朋友逛街聊孩子成绩,在外跳广场舞和别人聊成绩,不过在做什么事,遇上什么人,总是都能扯到成绩,那么成绩真的是评定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
爱因斯坦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本领来评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我们往往只看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却从没去发现和注重孩子擅长的领域,我们一直在逼着孩子向不擅长的领域发展,有时候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应当去挖掘和注重孩子的天赋,发现孩子擅长的领域注重培养,从而带动孩子整体的学习能力,当孩子有了动力,争第一,拿奖励自然就有了动力,也许您的孩子就因为挖掘出了天赋,拿到了下一个诺贝尔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