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六郎的作文素材

为什么作文素材中几乎没有他?很少有人写这为抗辽名将?

  因为他是明代人在原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写出来的,所以很少有人写,不过我写过,给你长的一段资料.

  英雄杨延昭与古城保定的宋朝往事
  英雄杨延昭与古城保定的宋朝往事
  2008年01月26日 10:12 来源:保定晚报

  杨延昭是一个与保定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在风雨如晦充满民族冲突的宋朝,杨延昭在保定这块土地上曾经度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光,同时也是在这里他带着深深的绝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杨延昭为保定的历史画卷曾添加过绚丽的—页,我们不应随着光阴的远去而把他忘却。为此,让我们再次回到宋朝保定一带那古角争鸣的黄尘战场,追述一下杨延昭在保定的那段有声有色的岁月。

  将门虎子

  五代十国时期的今陕西神木北部地区,有一家在当地很有威名的世代土豪。到公元951年,北汉在神木以东地区建国,建国伊始便受到北部势力强大的辽国的军事重压,急需军事人才。恰在此时,神木这家土豪出了一位武艺高强、善骑射、以骄勇闻的青年。北汉国如获至宝,委以重任,先后被任命为指挥使、节度使等职。后这位青年在与辽国战斗中屡立战功,使辽军闻风丧胆。他就是杨业,又名杨继业,世称杨令公。

  入宋之后,于公元979年,这个北汉国被北伐的宋太宗所灭。杨业旋即归宋,并受到宋太宗的重用,被任命为三交(今太原市北)驻泊兵马都部署,兼知代州,统领屯戍的禁军和代州地方军,防守雁门、恒山一线,继续为宋朝与辽国交战。

  杨业共有七个儿子,他们是延玉、延昭、延浦,延环、延贵和延彬。七儿都如父亲一样也是志在戎武,都是忠心耿耿的民族英雄。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后来镇守边关二十多年的杨延昭。

  杨延昭(958—1014),又名杨延郎,人称“杨六郎”。随父归宋后被荫补为供奉官,杨业对他十分钟爱,每次出外征战,都要带着他随行。还让他独立担任防守任务,直接参加抗辽战斗。战斗中,杨延昭英勇无比,“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杨延昭被敌箭射穿了胳膊都不停止冲杀,可见其勇。由于他的英勇善战,辽兵惧其威名,“闻声惊怵避之。”

  公元986年7月,宋太宗二次北伐攻辽失败。杨业在与辽军战斗中重伤被俘,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死。杨延昭遂退守河北,擢崇义副使,知景州。七年后(993年)又被任为“淮南都巡检使”,继而改知定远军,扼守沧州和德州。

  奔赴保北前线

  宋太宗二次北伐失败后。打算放弃燕云失地,向国土纵深退守。曾诏问群臣边防之策,沧州刺史何承炬提出辽兵不善水路,可利用河北中部的河川、湖网、沼泽或直接造水田来阻断辽国南侵。宋太宗采纳了这一意见,当年(986年)就着手从保州西北部的沉远泊至沧州的泥沽海口(今天津军粮城泥沽村),修建了一条绵亘七州军,长达九百里的“水长城”。沉远泊以西则设置军寨派兵看守。从此宋辽以此界对峙长达13年,边境暂时平稳。

  到公元999年7月,刚即位不久的宋真宗忽然接报,辽国摄政的萧太后带尚是青年的辽圣宗将进攻宋朝,大军已至幽州。消息传来,宋真宗十万火急调杨延昭自定远军改“保州沿边都巡检使”,带兵三千奔赴前线阻敌,担负保州(今保定市)、梁门(今徐水)、广信(今徐水遂城)一线警备。并调傅潜任镇(今正定)、定(今定州)、高(今高阳)三路行营都部署(官在杨延昭之上),带兵八万屯定州,为二线布防。

  宋军为何如此布兵?这是因为由于有“水长城”的阻隔,辽军入河北只有一条通道,即今易县——遂城——满城——望都一线,这是一条四季可通的旱道。其中遂城是这条通道的咽喉,是第一道防线的重中之重。杨延昭奉调上任,遂以其副手杨嗣守保州,魏能守梁门,自己亲自扼守咽喉之地遂城面敌。从此杨延昭来到保定再次走上了抗辽最前线,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

  遂城之捷

  果然,只过了两个月,公元999年9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向来境冲来。他们很快越过易水,攻破遂城西北的宋军前沿据点狼山,然后迅速包围了遂城。萧太后气焰正炽,驰马纵横,摆兵布阵,形成了猛攻态势。
  遂城是个小城,城中守军不满三千,杨延昭飞书告急,请求傅潜增兵。可是河北大帅傅潜怯懦无能,被这位辽国女人吓破了胆,不敢发兵增援,按兵定州不动。这时辽军攻打甚急,萧太后亲自击鼓督战,导致城内军民人心惶惶,情势十分危急。

  在增兵无望的情况下,杨延昭毕竟久经沙场,此时他毫不慌乱,镇静自若指挥战斗。兵力不足,他便发动城内全体居民丁壮登城,披甲执械,日夜防守。指挥军民一次又一次地打退辽军的进攻。

  胶着一个多月后,已是十月光景,天气变冷,城内给养日匮,辽军攻城日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一股寒潮南下,气温骤降,滴水成冰。杨延昭急中生智,乘着夜色,发动全城壮丁浇城,水从城上饶下,沿城墙流到城外,城上城下全被浇遍。及到天明,小小遂城,一下变成了一座晶莹光滑的冰城。

  辽兵几次攻这冰城,莫说想要爬上城来,就是走近城边,也都个个滑倒,不得前进一步。杨延昭乘势领兵开城出击,辽兵仓皇溃逃,丢下无数兵甲器仗,宋军大获得全胜。

  羊山伏击战

  遂城大捷后,杨延昭加大了对自己管辖防线的警戒,抓紧对各城池、要塞和工事的检查。一日,他带兵来到遂城西五十里的羊山布防。

  萧太后一直不甘心遂城的失败,发誓报仇,以挽回面子。闻杨延昭远离遂城城池到达羊山,远离后方,无险可据,遂派出轻骑兵数千人偷袭杨延昭羊山驻地。萧太后一直不甘心遂城的失败,发誓报仇,以挽回面子。闻杨延昭远离遂城城池到达羊山,远离后方,无险可据,遂派出轻骑兵数千人偷袭杨延昭羊山驻地。

  杨延昭闻讯并不惊慌,立即制定了迎战策略,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合围聚歼的战法。迅速把精锐部队埋伏在了羊山的侧面,形成居高临下的包围态势。他则带领少数骑兵东行至包围圈之外,等待辽兵的到来。

  果然萧太后大军如期而来。杨延昭佯装进攻,且战且退。萧太后不知是计,穷追不舍,很快就进入宋军的包围圈。辽兵到达宋军预定好的合围地点后,宋军伏兵突起,从山上山后杀来。辽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他们本就不善山地作战,双方一番厮杀,辽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其中一个名王也被宋军当场杀死。萧太后赶紧收拾残部夺命而逃,大败而归。

  遂城失败,继而又羊山失败,这对于萧太后和辽圣宗急于打开向南通道打击不小,他们决定另想出路。

  夹击廉良村

  正是严冬季节,萧太后决定转而去试攻梁门(今徐水)。可是到达梁门几番攻击,梁门守将魏能果敢指挥,成功坚守,无法攻克。萧太后思虑再三,又决定分兵南去攻满城、北平寨(今顺平),向东攻保州(今保定)。其时辽军已到达保州西郊的廉良,立足集结,抓紧部署,志在必得。

  其实廉良只是一个村庄,既无城池又无壕沟,只是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平原,适合辽军骑兵行动。但此地并无险可据,极易受到攻击。此时驻保州宋军有十几个士兵正在城外巡逻,忽然发现一部辽军,宋军士兵毫不惧怕,速隐蔽在树林之后,一阵弓箭猛射,当场射死辽兵十几人,吓得辽兵赶紧龟缩廉良。

  杨延昭得到辽军集结廉良的消息及其意图,认为辽军立足未稳,机不可失,急从遂城追击而来。此时满城守将石普和田绍斌,保州守将杨嗣,梁门守将魏能也分别出城赶来,四支部队成犄角之势,迅速对辽军形成合围。宋军总攻开始,杨延昭、杨嗣带头冲入敌阵,他们如鱼得水,尽情厮杀。辽军几个月来疲于奔命,又天寒地冻,刚立足便被围困攻击,上下惊慌失措。再加辽国骑兵只善纵马冲杀,不善下马短兵相接。只几番交锋,辽军就死伤数千,被俘甚众,缴获无数。

  毕竟杨延昭等带领的宋军人数太少,辽军势众,导致敌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带领下大部逃走。

  望都截击

  逃离的辽军并没有伤筋动骨,继续游荡于保定一代。这期间他们曾试攻顺安军(今高阳)和北平寨(今顺平),均告失败。后辽军改变战术,避开杨延昭锋芒,采取尽量不打攻坚战,绕过城池,分东、西两路急速向宋朝腹地突进。东路先掠永宁军(今蠡县),又攻下瀛州(今河间)、祁州(今安国市)和河间,进德州,入济南。
  西路绕过保州、北平寨,直奔望都。宋望都守将王继忠,身居副都部署军事要职,手握重兵,承担保卫定州,阻止辽军南下重任。然而此人贪生怕死,懦弱无能;更不善指挥。不几交手,便败下阵来。在保州定州一线的宋军都监李继宣,只知保存实力,也不愿增援出战。王继忠极度无望,遂向辽军投降。

  宋真宗闻知大惊,关键时刻他想起了杨延昭,复以“州团练使杨延昭为保州威虏静戎军沿边都巡检使,代李继宣。”并拨兵八干给杨延昭。杨延昭临危不惧,与魏能等迅速赶往望都出战。将辽军一部消灭,解了望都之围。

  但是辽军骑兵机动性很强,余部又绕道望都直奔定州。统兵八万驻扎定州的河北大帅傅潜,畏懦怯战,竟压制部下请战阻贼的强烈要求,闭城不出。辽军前锋因而在定州未受任何抵抗,一路南去,掠赵州(今赵县),人邢(今邢台)、铭(今永年县),迅速向南杀来。

  公元1004年两路辽军至于澶州(今河南濮阳),悬师宋朝腹地。自此,河北大地或陷或弃,宋朝首都汴京北门犹如洞开,形势异常危急。

  真宗接见

  辽军大兵滚滚而来,已是倾巢之势。宋朝大臣们一片惊慌,纷纷给宋真宗建言。原籍异州的王钦若主张迁都异州(今南京),原籍益州的陈尧叟主张迁读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准坚持抵抗,力请宋真宗到澶州前线督师。宋真宗只想逃跑,无论如何不愿前往。在主战派的压力下,宋真宗不得不于同年12月2日御驾亲征,来到了大名。

  杨延昭、杨嗣、魏能等不顾安危,带着区区八千人马,仍在四处追歼辽兵。闻真宗已到大名,杨延昭速进驻大名南部的内黄城,保卫北京(大名)和宋真宗的安全。

  宋真宗在寇准和殿前指挥使高琼的催促下,无奈登上了澶州城。江北宋军见皇帝前来,士气一下高涨,高声欢呼,声闻数十里,辽军见状,兼宋军又射杀了辽统军大将萧达兰,一下士气大挫。

  因杨延昭据敌有功,又对宋室忠心耿耿,宋真宗十分感动,决定接见并表彰杨延昭。黄帐之内,宋真宗向杨延昭询问防边大计,延昭对答如流,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心。杨延昭说,辽军孤军深入我大宋腹地,抢去的财物都在马上,军队虽多,但人困马乏,只要我们合力反击,是完全可以打败敌军的。他最后说:“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表达了自己发誓收回幽热火地的决心,

  真宗很是满意,赞扬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遂以功升任杨延昭莫州防御史,又“追叙涎昭)守御之劳,晋保州防御使”,后又受命为高阳关路副都部署。

  高阳关路(今高阳县东)为北宋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划之一,除去下辖十二军、州,此外还有相当于军、州的三关,即:瓦桥关(今雄县城)、益津关(今霸州城)、高阳关(今高阳东),戏文“杨六郎把守三关口”即指此地,是黄河以北防御契丹的前线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叹高阳

  由于宋朝主战派寇准等的努力,加上杨延昭等将领忘我奋战,尤其辽国大将箫达兰的阵亡,辽军处境十分被动,就示意愿与宋朝议和。其实这时正是宋军一鼓作气,消灭入侵辽军的大好机会。然而宋真宗不会正确判断形势,宁可屈辱也不愿打仗,他见萧太后有意讲和,喜出望外,便私下派出官员与辽军商讨和好事宜。宋真宗给谈判人员交的底是,只要辽军北撤,宋朝可以作出牺牲。

  公元1005年1月,双方在澶州订立盟约,约定辽军退出澶州。条件是:宋朝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宋真宗尊辽萧太后为叔母;宋朝还要裁减河北戍兵一半。这不仅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使辽国吞并的“燕云十六州”合法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之后,懦弱的宋真宗出了一口长气。既然成了一家子,就不能再打。宋真宗害怕杨延昭闯乱子,遂命令杨延昭:“勿伤北朝人骑”,并明确告诉他,他今后的任务不是防辽兵,而是镇压“群盗”(即人民);其活动地区也仅限于保州,巡边的事只能由副将去做(其实是做做样子)。还派人到高阳去就地监视、控制杨延昭的行动。

  而在这期间,契丹国内发生了重要变化,“澶渊之盟”后不久,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萧太后和他的主要助手大丞相韩德让,均于同年病死。.第二年,契丹又与高丽国发生战争,国内也出现争夺皇权的斗争。辽国内一片混乱,这正是宋朝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

  但此时,昏庸的宋真宗已把功高望重的寇准贬斥出朝廷,而改用投降派王钦若为宰相。

  这样一来,杨延昭虽然统兵八万,但英雄已无用武之地。杨延昭在高阳闲置长达九年,一直动弹不得,他立志赶走辽军的宿愿再也无法实现。从此,宋王朝收复幽燕失地的大好机会又一次错过了。

  更严重的是,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正月,宋真宗竟明令抗辽有罪。命令说:“如闻保州遣兵袭贼(指辽军),私越北境疆域之事,尤务宁谧其令本州按罪痛绳之”。由此更加紧了对杨延昭的监视。杨延昭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还处处受到怀疑和监视,遂忧愤成疾,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含恨而终,享年五十七岁。

  目送英雄离去,想国土丢失,中原不定,生命财产不保,百姓悲痛欲绝。当他的棺木运送南下的时候,河北沿途百姓无不痛苦流泪,哭声震天。

  杨延昭,在河北保定一带浴血奋战十六年,和他的英雄父亲杨业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保卫国家的事业。杨延昭有子名文广,也是一位爱国将领,曾任定州路副都总管,曾多次击退西夏骑兵。杨家祖孙三代世称“杨家将”。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尤其在保定广泛流传,他们的精神将在人们心中永远铭记,并将世代鼓舞和激发人们深深的爱国情愫

  附加百科的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253886.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1
宋军兵败两郎山,七郎被害、老令公碰死李陵碑、为潘洪故意不发救兵所害。杨六郎拼命杀出重围,进京上金殿告御状,诉潘洪十大罪状:篡掌兵权、以尚方宝剑压人、容宠奸佞、私开雁门关、暗放萧邦兵、逼死呼老将、杀害杨七郎、见死不发兵、屈害杨家将。八贤王赵德芳亦助六郎上奏,宋皇准状,命呼必显将潘洪押来京师、由寇准丞相主审。

人物:宋皇、二太监、八贤王赵德芳、杨六郎、呼必显。
这是关于杨六郎《李陵碑》之杨六郎告御状的故事简介,看看吧,也许对你有用!祝你写好作文,加油!!!!!!!!!!!!!!!!!!!!!!!!!!!
第2个回答  2009-09-06
你要先去熟读《杨家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