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

第1个回答  2020-04-25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典故】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近义词】委曲求全
【相反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第2个回答  2012-05-09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第3个回答  2019-03-25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中文名
退避三舍
外文名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相关人物
先轸、重耳、楚成王
相关战役
城濮之战
用法
动补短语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
主动退让九十里
第4个回答  2019-03-26
在晋文公还没有当上国君的时候,被人追杀,是楚国救了他。晋文公想报答,可是什么东西,楚国都有。晋文公就说 假若,我们两国大战了。我一定会退你三舍。(古代一舍等于30米)后来他们两个真的有了战争。晋文公真的退了90米。不过这一场仗还是晋文公赢了
第5个回答  2019-12-21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得到楚成王的礼遇,一次成王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后重耳返国执政,就是晋文公,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晋军果然“退三舍以辟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