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阳明的看法正确吗? 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对王阳明“格”竹看法正确吗?

如题所述

1.按照科学研究的思维看是正确的,王阳明(假设他现在是一个科学家)格竹,也许会发现竹子随着时间,季节有什么变化,竹子上有什么其他生物等······可以说是在实践,并不是如今中国教育下学着理论不去实践2.按照哲学······那就变化万千了。王守仁(守仁格竹,就用先生原名吧)为什么要格竹?因为他想成为圣人。为什么他要选择格竹去成圣?原因很简单:朱熹说的格物成圣人。朱熹认为:世界太极是世界的一切源头,很活跃,于是活跃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分化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并一步一步成了春夏秋冬,天地万物。然后太极像孙悟空拔毛分身一样,分出无数个小太极在万物上。太极就是“总理”,小太极就是“分理”。二者本质一样,万物通过“分理”折射“总理”,“总理”囊括万物。晕了吧?朱熹知道你会晕,所以打了个比方:月印万川。虽然每一条大川都不一样,但是印出的月亮去是一样的。而天理就是太极,而气是人欲,气有好坏之分,坏的人欲会破坏天理,社会动荡。所以主席喊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无异于杀人)“存天理去人欲”。如何存天理去人欲?面向自然,格物穷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走坏的气,还原天理。格物致知多了,你就是圣人了,后来朱熹等理学家学说(朱理学)的很多观点受到封建统治者欢迎,符合统治需要。所以将其学说奉为经典。王阳明想当圣人,而朱理学是官方学说,于是守仁格竹。但是朱熹把格物致知强加给个人主体,使得人们十分不快,再说有多少生命去格物?王守仁格竹病倒,失败了,于是怀疑朱熹的话是不是错了······哲学,没有最完美的,但是守仁格竹精神可嘉,怀疑精神更可嘉!我么没有几个人敢于怀疑教科书上的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