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却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6-09
允文的父亲朱标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为人仁孝从无大过,又英年早逝,元璋曾经与众大臣商议立储之事,说想要立燕王,大臣们说:如立燕王那将秦王,晋王等其它儿子置于何地呢?恐祸起萧墙,朱元璋也觉得很有道理,再加上允文至孝,朱元璋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所以就立允文为太孙。
第2个回答  2018-06-29

1、仁厚的考虑

朱元璋统治的30多年可以说是恐怖的,血腥的,残忍的。杀了很多人,整个国家十分紧张,琴铉紧绷!其实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一生用军太过,治国太严,杀戮太多。

因此,他也公开说过,希望第二代皇帝宽仁治国。而朱标本来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在众多的兄弟中是最仁厚,最有文化的,崇尚儒学。而其他大部分儿子只知道舞抢弄棒,就是酒囊饭袋!都不是朱元璋想要的。而朱允炆却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仁厚,因此,这十分符合朱元璋的要求!

2、对朱标死的耿耿于怀

我们知道,朱标怎么死的?是看不下去朱元璋的杀戮,而积虑成疾的,最后也还是因为朱元璋杀人太多,连太子老师都要杀,而郁郁而死,朱标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可以说他在朱标身上寄于了多么大的希望,花了多少的心血,而且对于朱标的死,朱元璋也是耿耿于怀,很自责的。

因此,朱元璋在朱标死后,选择朱标的儿子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朱标的补偿,和对其愧疚的弥补!

3、传承有序

朱元璋在世时,为后世子孙做了很多安排,一方面是为了防微杜渐避免皇权不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江山有序传承。因此,他接受历史教训,企图建立有序的传承制度,因为古代王朝很多都是传承出了问题,造成国家动荡!而传承只有两个,立长和立贤。朱元璋认为立贤主观因素太大,极容易成为争权夺利,国家动荡的主要因素!而立长就简单粗暴了,谁是长一目了然,大臣也可以监督!所以,朱元璋也坚持立长。但是,朱标死了,儿子里面长不存在了,那么孙子里面也有长,那就是朱允炆。

拓展内容

朱元璋(1328年10月28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第3个回答  2018-02-03
这个可以从朱元璋的著作《皇明祖训》中找,他要恢复秩序,建立法治,这个一个重要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他传位给朱棣,那么他第一个就违背了皇明祖训吗,皇者大也,根据他制定的,就是要传给嫡皇长子朱标,朱标死了他有子则传给子,无子则传给弟。皇明祖训序 朕观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当时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於海内,民用平康。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旣多,历事亦熟。比之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己长者,甚相远矣。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委身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继而收揽英俊,习练兵之方,谋与群雄并驱。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乃能翦除强敌,统一海宇。人之情伪,亦颇知之。故以所见所行,与群臣定为国法,革元朝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且群雄之强盛诡诈,至难服也,而朕已服之;民经世乱,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而朕已齐之。盖自平武昌以来,即议定著律令,损益更改,不计遍数。经今十年,始得成就。颁而行之,民渐知禁。至於开导後人,复为《祖训》一编,立为家法。大书揭於西庑,朝夕观览,以求至当,首尾六年,凡七誊藁,至今方定,岂非难哉?盖俗儒多是古非今,奸吏常舞文弄法,自非博采众长,即与果断,则被其眩惑,莫能有所成也。今令翰林编辑成书,礼部刊印以传永久。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负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将孚佑於无穷矣!呜呼,其敬戒之哉!
等他一死,他儿子就违背了,并且占领了安南。这个继承顺序,在朱厚照朱由校等死后都起到了作用。
第4个回答  2016-07-23
因为朱棣不是朱元璋正夫人所生,地位底下,并且身体有残疾,丑,并不讨朱元璋喜欢。
第5个回答  2016-07-23
相信传给朱棣,朱棣的潜能,以及朝内的大臣都不能顺服,相对的传给朱允炆之后,朱棣在夺位皇位做的更加稳固吧。手下的人也能分辨出到底谁是忠谁是奸。以上个人猜测的,具体历史是怎样的,希望未来可以发明时空穿梭机,到时候采访一下朱元璋,一下就解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