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的称呼有哪些?

如题所述

古代教师的称呼:老师,先生, 教员,慈母,教练,教书匠。

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座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

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

他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

扩展资料:

教师权利

教师法》第七条对教师的基本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共有六个方面: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从事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义务

《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义务作了规定,共有六个方面: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汉武帝便是一位尊师有礼的贤君。据《通鉴·汉纪三十九》载,有一天,汉武帝到东郡巡视,顺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师,“丙辰,帝东巡,幸东郡,引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之后, 就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便使得天下大化。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么,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称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样的意思吗?

【博士】

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词。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第2个回答  2017-09-10
古人——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没有例外。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博士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司业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故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副校长。学官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史记·儒林传》载:“公孙弘为学官。”到东汉时,太学教师被称为“讲郎”。教习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清末兴近代学堂,也沿称教师为教习。教谕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西席又称西宾、讲席。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西向东,故教师尊称为西席、西宾、讲席。-----------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春蚕——最纯挚的称谓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人们对“春雨”的赞美由来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时雨”,视“春雨贵如油”。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浇灌。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一个人接一个人踩着肩膀向高处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人们把“人梯”比作是:“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人们把教师称作“人梯”,正是因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具备了这样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回答者:高楼居士-大学士十六级10-2215:40“教师”尊称溯源在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和尊师传统的国度,从古代以来,“老师”的称谓便很多,其中尊称约有“西席”、“山长”、“师长”、“老师”、“先生”等。“西席”之称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面向东坐,设几。故师曰西席。”后称塾师为“西席”。西席又别称西宾、讲席。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尊称。“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师长”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杨国先生全集》卷三十九有“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已自求,未可全责子弟也。”如今常常称“为人师长”,也指的是教师。“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才师。”“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不过到了今天,“先生”一词已发展到泛指对“男士”的尊称了。
第3个回答  2017-09-10
“老师”的称谓便很多,其中尊称约有“西席”、“山长”、“师长”、“老师”、“先生”等。 “西席”之称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 面向东坐 ,设几。故师曰西席。” 后称塾师为“西席”。西席又别称西宾、讲席。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尊称。“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 “师长”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杨国先生全集》卷三十九有“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已自求,未可全责子弟也。”如今常常称“为人师长”,也指的是教师。 “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才师。” “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不过到了今天,“先生”一词已发展到泛指对“男士”的尊称了。
第4个回答  2018-01-10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很多,也一直在变化!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末.

师傅:先秦时代.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
司业:古代教音乐的老师.
助教:国子监老师.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老师:古时称年辈最尊的学者为老师.或宋元代称教授歌曲,戏剧武书的技艺的人为教师.
教谕:宋代京师设立的小学教师.
教习:明代掌课试之事的教师.
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讲郎:东汉太学老师.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师.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教师.
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
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