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对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看法

如题所述

一、《墨子》中“兼爱非攻”思想的形成 (一)“兼爱非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独树一帜。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 源,政治上,社会制度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迁中,这就为墨家“兼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 温和的土壤;经济上,当时社会正处在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动,生产力的 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旧的奴隶制度行将崩溃,新的封 建制度正在孕育萌生;文化上,墨子身处百家争鸣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文化的浸润,同 时,墨家又同其他诸子一样,受到古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受尧禹舜古人文化的熏陶感染。由此 借鉴批判,最终形成了墨家的“兼爱”思想。 当时各诸侯国互相征伐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 代,贫苦百姓因战争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时时、处处充满死亡的恐惧、人心惶惶。墨子倡导 “兼爱”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改善这种社会状况,所以墨家产生了兼爱和非攻思想。他认为当时 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 (二)“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子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关于墨子,司马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 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生平年代模糊。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今人的详密考证,现 在学者大都赞同这种观点,即:墨子(约公元前 468—前 376 年),姓墨,名翟,生在鲁国, 曾在宋国做官,生平足迹遍及齐国、卫国,又屡次到楚国,后又长期居住在鲁国。 墨子出身于平民,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 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 春秋· 博志》)或“贱人”(《渚宫旧事》)。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种之难”(《墨 子· 贵义》),据此可见墨子是一位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由于出身贫贱,墨子养成了 注重节俭、劳神苦志的可贵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 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 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属于平民阶层的墨子代表着平民 阶层的利益,而在战争只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平民,因此墨子提出了“兼爱”与“非攻”的思想。所 以说,墨子是站在广大贫民的立场上为民请命,希望通过自己的“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改变黑 暗的时代环境,为人民创造“兼相爱,交相利”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兼爱的理想社 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2
仁和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