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南通作文

如题所述

翻开历史,目光定格在1978。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那个时候道路十分狭窄,人们大多住在平房里,每天都要沿着曲曲折折的小巷才能走到家。小巷里到处是石头铺成的路,甚是不好走。甚至连吃饭、布料都是限量供应的。听了他们的话,再看看现在,真不敢相信,30年前的生活竟是如此。放眼今天,展现在我眼前的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衣食方面的问题。听妈妈说,那时候,唯一的通讯方法便是写信。94年时,流行大哥大,机身只比一块砖头小一点,不仅贵,携带起来也非常不方便。大概过了6个月,又推出了小灵通和手机,小巧玲珑,自然惹人喜爱。现在有了电脑,发个E-mail,几秒钟的时间对方便能收到,甚是方便;网上聊天,趣乐无穷;百度里面一搜,很快便能出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可见,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多彩。转眼小学毕业已经一年了。今天路过母校时,忽然发现操场改成了塑胶场地,场地两旁多了些花草树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小学一年的变化竟是如此之大,那么整个南通呢?以前的濠河是一条死河,淤泥堵塞河道。改革开放以后,市政府调入大量人力、物力,疏通河道,使濠河成为环绕南通城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若有机会夜游濠河,你会看到濠河两边霓虹灯闪烁,花儿竞相开放,一排排垂柳在微风中轻抚着清澈的河面,惹得鱼儿欢跳。沿着河边漫步,有一条林荫小道,柳荫深处,有座面向濠河的青砖小瓦、红漆门窗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张謇纪念馆。改革开放以后,南通人继承了张謇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的思想,如今南通的教育蒸蒸日上,在整个江苏名列前茅。“一桥飞架,百年梦圆”,苏通大桥创下了四个世界之最,为南通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南通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的标志。愿南通有更大、更新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30
-山里的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

-山里的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我想我是属于山的。

爸爸老爱去山里玩,姐对此很不理解——本来就是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山还有什么可喜欢的?我在一旁听着,不说话,因为我也是爱山的。

我是生在城里长在城里的,即便只是小小的县城与山里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了。一年难回山里一次,近两年偶尔回去却没能把握难得的机会记住山里的变化,仅仅只是念着幼时在山中行走时的普通的景色,却也生出了对山特别的情愫。

山里的清晨总是有点雾的,朦朦胧胧的。眼前的树是模糊的绿,远处的山是模糊的紫。过去总不相信画中紫色的山,大了之后,自己再看看,的确是这样的,忧郁而高贵的紫色。

山上的空气很清新,有丝丝嫩叶的甜味,伴着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轻快得很。

好走的地方是微湿的石阶,不好走的地方是软和到泥泞的泥巴路。遇着下雨天不论是什么路都不好走了,走在石阶上怕滑着摔着了;走在黏糊的小径上,鞋上沾满了黄泥,脚像灌了铅一样重的都提不起来。 ...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