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真有其人,他真实的人生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武大郎真有其人,历史上的武大郎太憋屈,被丑化了几百年


我一直以为武大郎是一个苦命人,在《水浒传》里,武大郎是一个典型的矮矬穷,活得太憋屈。而他的妻子是一个不守妇道的人,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不能把小说当历史,真实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是另外一回事。

而历史上,武大郎、潘金莲确有其人,而且潘金莲是一位名门淑媛,但都生活在明朝。


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村人。他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


潘金莲,故居为清河县潘家庄(为避泼污,后改名黄金庄),少女时代是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她老爸曾官拜邯郸知州,在故乡开有染坊。武大郎家本来贫困,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打工,因为品行端正又能干,知州就资助他学习,还将女儿许配给他。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贤妻良母而闻名于乡里。


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并不可能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病死的施耐庵所写的武大郎的原型。

另据1996发现的武植的小腿骨测算,武植身高应该超过1.8米,绝非“三寸丁谷树皮”,更不是“五短身材”。


武大郎被丑化,潘金莲被诋毁,另有缘由。


原来,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觉得武植不够哥们儿,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为了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很快,武潘二人的“丑事”传遍了相邻州县的街头巷尾。


黄堂回到家里,发现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盖。妻子说,是武植重修了房舍,还购置了新家具。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施耐庵经过艺术加工后,写进了小说《水浒传》,从此流传天下。


从施耐庵的《水浒传》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几百年来,潘金莲的形象,让潘姓蒙羞,让武姓受耻,清河县的潘、武两姓不通婚几百年之久。

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河北省著名书画家),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朋友们觉得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1
他不像小说里描绘的那么矮那么丑,但确实是个老实忠厚善良的人。小说中把他的矮丑形象与潘金莲的美艳、西门庆的风流倜傥、武松的高大帅气形象相对比,使得读者更同情他的不幸,加强了戏剧冲突、抓住了读者心。
第2个回答  2021-03-01
武大郎,本名是武植。他真实的身高一点都不矮,在一米八以上。而且他也不是卖烧饼的,他是一位读书人。考上进士后,担任一方县令。
第3个回答  2022-01-28
武大郎是文学人物并未历史形象,所谓的武植,夫妻恩爱武植墓当过县令都是后人伪造的,是地方为了发旅游业宣传的,一些所谓的证据都被证明是伪造的了,少看一些营销号,别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第4个回答  2021-03-01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是一个相貌堂堂的县令,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清官,一生中都是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的官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