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读书的效率更高,通过读书实现人生逆袭?

如题所述

读书不能。学习可以。

书只是工具,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视野素质才是目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

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30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都完全忘记外物1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甚么”(What),B、“怎样办”(How?),C、“为甚么”(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

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习。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以为外人道。

以上是对张五常老师的读书方法的理解摘录。这样读书,才能更有效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6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普遍、最广泛的途径,而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阅读的成效。不是拿起一本书,从头读到尾的读一遍就叫阅读。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我高效深度阅读书籍的技巧:

  1、关于速读。成熟的读者会游刃有余地调整不同的阅读速度:从很快地浏览文章,到研读、精读,成熟的读者知道什么时候加快一点、什么时候放慢一点。这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训练大脑进行更快地阅读和处理信息。

  一个让你阅读更快的简单方法是用手指指着读,加快手指移动的速度直到它促使你的眼睛比平时读得更快。但要想真正的掌握速读,首先我们要知道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①眼睛视幅、焦点移动速度、阅读中的回视、音读默读;②阅读者的阅读基础(文字敏感度、知识储备、阅读思维);③文章的难易程度。第一点要靠我们实际的去训练提高,具体的训练可以参考《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第二点的解决办法就是多读,然后是思考总结。第三点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再难的文章我们也可以相较之前大大提升。

  由于每个人的基础、能力不同,能学习掌握速读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就总体而言,认真练习的话,掌握到三千字左右基本是都可以实现的,更高的七八千、一万字虽然相对有难度,但也是大有人在的。如果你想读书、学习更高效,不妨去练习一下。


  2、了解这本书的背景。在我读一本书之前,我会在网上快速搜索一下,看看写作背景、大环境、作者,然后浏览书的评论,找找简明的总结摘要,读读推荐语。这个关键的步骤可以帮助我为所要读的内容做好准备,并可以让我了解到作者的动机。这个背景了解往往仅需要几分钟时间,却很值得。


  3、确定阅读预期。在你开始读一本书之前,要知道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你是视之为精神食粮,还是为了个人的改变,或者只是为了休闲、好玩而读?清楚地确定阅读的侧重点是很关键的。一旦阅读的侧重点清楚了,就是问具体问题的时候了。写下五到十个你希望作者回答的具体问题。通过在开始之前提出一些问题,你首先就为为什么读这本书建立了一个客观的基础。当你阅读的时候,这些问题会使你更容易确定读书是否达到了目标。


  4、确定一个阅读策略。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读。弗朗西斯·培根写过这样的名言,“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这是很有道理的。那对于某一本特定的书,我应该怎么做呢?在仔细地查看之后,我会有四个选择:

  ①这看起来像一本能回答我问题的好书。我要从头到尾仔细认真地读。②这本看起来像一本能回答我的问题的、对我有帮助的书。我想整本都读,但以比较快的速度读。我不想在这本书上花太多时间。③书里有些部分似乎与我的问题无关,但是其他部分看起来很有用。那就只读书的某些部分或者某些章节,这并没有错(这样做能让你的阅读更专心,而这种专注可以使你不至失去兴趣。最重要的是,这个选择会让你从“书必须从头读到尾”的陋见中走出来,你没必要那么做)。④这看起来不是一本能回答我问题的书,或者至少没有另一本书那样好。我要往前走,找本替代的。


  5、绕过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让我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做个小标记,继续往下读。在书的空白处,我会记下我不同意或者质疑的东西。在这章结尾,我会回到标记的地方。通常等我通读到那一章结束时,之前的许多问题常常已经被作者回答了。我不会一有问题就停下来,这样会节省不少时间。(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身边一定要有一支笔)

  6、找到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每一本书、甚至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核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掌握段落(章节)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章节)主要意思的句子。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等等。如果文中有直接的话语就把它标记下来;如果没有,就自己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总结。


  7、阅读后的思考。在你读完了一本书之后,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做最后的总结、评价。读书就像在碎石路上开皮卡车,会在脑子里击起很多尘埃(细节)。在我们评价书之前,让这些尘埃都落定是很有用的。几天之后你的脑子已经处理了细节,书的价值常常变得更加清晰。萦绕在你脑海中的想法,往往就是你需要抓住的,回去在书的封面内页或者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些想法。


  8、构建思维导图。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再在脑海内重新放映一遍,模糊的地方可以折回去看看;然后对整本书(或者某一部分)做一个思维导图,整理一下主要人物、事迹、观点、中心思想等一些重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你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你很好的记忆、回忆。(如果你是学生,这很有必有)

  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精句(不一定要多华美,重点是对你有用),可以把它整理记录下来。有时候你读一本书,得到的可能就是那么一两句话(最有价值的东西)。


  文/《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