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战后驻军情况是怎样变化的?现在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如题所述

分区占领显然需要部队,于是到1946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了苏军驻德集群6个集团军(源自战时的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下辖第1、2、3、4近卫坦克集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8近卫集团军),英国占领区为英国莱茵集团军(BAOR,源自战时的盟军第21集团军群),美国占领区是美国第7集团军,法国占领区是法国第1集团军。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西方国家大规模裁减驻外军队,举例来讲,到1946年为止英国莱茵集团军没有作战部队,下辖的英国第一军执行治安任务;美国在欧洲仅有1个作战师第1步兵师,另外有一个师级单位“美国治安力量”,第7集团军指挥部解散;法军有1个军(第一军)。只有苏军在其占领区维持着齐装满员的4个集团军的兵力(第3和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在1946年一度降级为机械化师并改为架子单位),并在1950年2月重新恢复到6个集团军(第3、第4近卫机械化师恢复为第3、第4近卫机械化集团军)。虽然觉察到对面的兵力不太对劲,但是西方各国没有着手加强驻德兵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8

最开始,北约的防御策略是放弃西德全境,在莱茵河畔组建防御线的“后撤”(Fallback)策略,有了联邦国防军之后,北约防御策略变成了从边境地区后退,同时在战线上广泛使用战术核武器对苏军进行阻滞、消耗的“绊线”(Tripwire)策略,这两种策略的结果都是西德(绊线还要加上东德)的核毁灭,这是德国人不能接受的;过去德国在北约中没有话语权(西德到1954年才加入北约),然而此时联邦国防军已经是北约在欧洲最强的常规力量,所以在德国人的强烈要求下北约被迫把战略变成了“主动防御”(Active defense),也就是说在华约发生异动的时候就做出反应,在东西的边境线上构筑防御带,将华约军拦阻在边境线以西30-50km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战略迫使北约各国把部队前移,防御纵深越来越窄。1954年苏军驻德集群番号调整,第3突击集团军改名为第3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957年苏军驻德集群又一次番号调整,第3近卫机械化集团军改名叫第18近卫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4近卫机械化集团军更名为第20近卫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1和第2近卫机械化集团军改名叫第1和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这样一来,苏军驻德集群虽然一个子没动,但是从5个坦克集团军+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就变成了3个坦克集团军+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60年代北约祸不单行,其一,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顺道把自己放在两德边境上的两个军(第一军、第三军)撤回国内,在西德仅仅保留法国第二军在原法国占领区的巴登-巴登。其二,美国开始陷入越战,到1967年美国第7集团军已经从6个师缩减到了4个。虽然美国在德国设置了一个“返德者”(REFORGER)师,然而美国也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力可派。

第2个回答  2017-11-08

驻扎在德国和日本的外国军队,最初的法理依据自然都是二战结果。但随着战争状态的结束,各自的法理依据又有变化。目前驻德外国军队主要是依据《北大西洋公约》这个多边安全保障条约(当然美国是其核心),而驻日本外国军队实际上就是美军的依据则是《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个双边的安全保障条约。驻德和驻日外国军队的规模和编成也有很大不同。如苏翻译所说,目前驻德外国军队要么是象征性的,要么就是欧洲多边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部分快速反应部队。而目前驻日外国军队则主要是美国的陆军第1军的部分指挥后勤人员、海军第七舰队的基地部队、海军陆战队一部和空军一部,合计三万多人(连同雇佣人员合计四万多人),因此日本实际上起到了美国在东亚总兵站的作用。美国陆军战斗部队在驻日美军成立一年后的1958年就全部撤离日本,此后美军就不直接负担日本的陆上防卫任务。驻日美国陆军主要是第1军前方司令部(由第1军副军长指挥)和一些负责基地管理的后勤部队。美国陆军第1军则是美国陆军负责亚太方向作战的高级战役司令部。美国海军驻日部队以第七舰队的基地部队为主,如横须贺基地、佐世保基地、厚木机场等。美国空军驻日部队包括第5航空队司令部和麾下的第18、35战术航空联队、第374运输航空联队等作战部队和相应的基地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日部队主要驻扎在冲绳,以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包括第3海军陆战师和海军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所谓第3远征旅和第31远征队平时都只有架子而战时则从上述两个单位里抽调相应单位填实)为主。从目前的趋势看,外国驻德军队即便不继续减少也没有增加的必要,而驻日美军则很可能继续强化——部分是因为亚太再平衡,部分则是因为美军有把部分驻韩美军移师日本的构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