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前教育中的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

如题所述

第一节 独立自主性原则
这里所提的独立自主性就是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具体说,就是通过适当的训练使儿童学会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使其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局限,不事事依赖外力的帮助,不受别人的指示或暗示,不人云亦云。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对幼儿独立性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幼儿提供了独立选择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其独立性与自主性。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涵
(一)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大都注意到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教育,但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很多教育内容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与教育经验来组织安排的,因而问题也就很多。为此,我们认为应首先弄清楚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在含义。
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由于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自己的孩子也越来越爱护、越来越娇惯,事事包办代替,导致现在的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能力特别差。90年代初期发生的“中日学生夏令营的较量”事件就集中暴露了我国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致命缺憾,也引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是使人们认识到了从小培养儿童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儿童个人,还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
我们认为,培养儿童独立自主性的难点不在幼儿园,而在于家长。有些家长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良好的生活,因此有很强的补偿心理,对于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因为在小的时候备受父母的苛求,所以也就继承了老一辈的做法。对于自己的子女过分严格。面对这些有着不同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家长,我们教师不仅仅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家长介绍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式与方法,更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家长作出正确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让家长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提出的建议。教师进行家长工作时还应该拿出细心、耐心与爱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愿意配合我们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教育。特别是那些有不幸童年的家长,在做工作日寸更要小心谨慎。
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背景、民族、知识层次、工作与生活环境、所拥有的童年经历的不同,家长对爱护儿童的观念与方法也出现干差万别的情况。我们在做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于我们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幼儿教师能够注意到东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也注意到了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家长所拥有的童年经历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却是我们所忽略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在幼儿园对儿童进行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训练,使其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同限。摆脱对权威(如家长或老师)的迷信,不入云亦云,不事事依赖外人,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
家长工作和幼儿培训工作这两方面部是同等重要的,也都是不容忽略的。另外,对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也要从其牛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入手,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忽略了生活方面。培养出来的儿童就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常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的人;如果忽略了学习方面,培养出来的儿童就有可能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了。因此,教师—定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养。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教师在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培养的同时,往往只注意对儿童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让儿童了解教师这些活动的目的所在。使得一些儿童对所进行的活动产生了反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教师在幼儿园中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培养时。往往要求儿童做这样、做那样,但对自身的要求却十分放松。如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往往采用回避的态度,或在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儿童独立性为借口,要,儿童帮忙做这、帮忙做那。长期如此,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一种“教师只是在利用我而已”的想法。所以,在教师面前小羊一样的顺从,但教师不在的时候却让家长代劳。因此,教师要从自己做起,给儿童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让儿童真正认识到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各种活动中,一定要时时抓住机会,让儿童了解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儿童在了解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后,也会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活动。教师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不要一味地以说教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户外参观等形式来进行。让儿童从别人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中来体会出“独立”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只有具有独立性人格的人才会受到周围人的接纳与欢迎。
(二)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方面
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树立儿童正确的生活态度。其内容包括:学习扣纽扣、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3自己洗手、洗澡、刷牙、剪指甲;自己吃饭,会使用筷子、汤勺、餐巾,会正确进餐;自己叠被子,整理自己的床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物品等。
2,动作方面
教师要注意让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动作,从而使儿童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学习各种各样的基本动作。其次。培养儿童运用高级神经中枢(大脑)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一点却被我们所忽略了。在进行这项练习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肌肉、感觉器官协调的练习开始。使儿童养成由大脑指挥白已动作,而不事以情绪指挥动作的习惯。
其内容包括:走直线、曲线。起立、坐下。开门、关门。搬运碗、盘、家具以及走、跑、跳、爬、平衡等基本动作,此外,还包括“安静”的学习。
“安静”。这是幼儿园中教师最常用到的两字。但要想达到“安静”是十分不容易的,这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臼标。安静是由大脑控制自己身体的各肌肉、感觉器官保持静止状态。这不仅需要儿童在对自己身体各部分的肌肉、感觉器官有着良好的控制能力,而且还要求儿童有着很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如果教师要想让,儿童做到安静,就要在平日寸训练儿童如何控制自己的动作。
“安静”的训练内容:控制肌肉的训练。控制声音的训练,控制呼吸的训练以及最高层次的心态训练。当然这些训练不是僵硬的动作训练。而是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儿童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来完成的、
3.关注环境
儿意通过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从而培养责任感。儿童在团体生活中,必须清扫教室、清洗桌椅、擦洗器皿、浇花、锄草、饲养小动物等。
4.待人接物
培养儿童与人相处的社会行为。见到长辈要问候。见到同学要问好,离开时要说再见,用餐时要注意餐桌礼仪等。而月,凡一切待人接物应有的礼貌,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训练。
5,学习的自立性
在学习方面除让儿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外,,另外—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儿童从小“做学习的主人”、这里就牵涉到—个如何培养印发挥儿童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不但扼杀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彻底摧毁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强调学习以主动认知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则能够给儿童以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满足感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以人为主体,把人当作“人”来对待的人本主义观点,正迅速地被大家所接受。其影响力也逐渐影响到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目的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以儿童为主体,在儿童的身上强调发展人的理性,追求人的价值,建立人格的尊严。此外,这也与我国古代的尊重人性、拥有好的人品、重人伦的儒家的教育思想颇为相契。但是,我们在进行独立自主教育中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学前教育活动给幼儿提供了独立选择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独立自主的乐趣。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训练,不仅仅是在集体教学中进行。而且还要在小组教学中进行出来,更应该在儿童的个人活动中体现出来。
(二)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教师与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只有家长积极地配合和参与,儿童才有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体会到独立自主性的重要。否则,教师在幼儿园里给儿童养成的好习惯,一回到家就会被家长的宠爱娇惯所破坏掉的。
我们更应该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首先教师为他们设计活动,让他们在活动的对与错中。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找出答案。儿童的答案不—定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不必指出儿童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再次提供一些活动。让他们可以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纠正。
(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因为所谓独立自主性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进行活动。通过训练进行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使幼儿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局限,不骂信某一个人的绝对权威,不事事绝对服从,不人云亦云,不受别人的指示或暗示,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等等。我们既然要求儿童有这样的个性,教师就要在儿童表现其独立性的同时保持冷静的态度,持有宽容的心态,面对儿童的一言一行,不要因为儿童表现出与教师要求不一致,而对儿童进行批评和嘲讽,更不能违背独立自主性原则。尤其在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更不能讥笑讽刺冷嘲热讽打击他们;而在儿童出现错误时惩罚他们,也不要动辄就责备他们。还有少部分教师对某些独立性强的儿童有偏见,在他们做得出乎自己意料得好时,不给予儿童应有得鼓励,更有甚者采取排斥儿童得态度。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更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大忌。
总之。教师在培养儿童生活学习独立自主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具宵独立自主人格的人。这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6
一、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 这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以后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
二、促进思维的原则 幼儿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思维 方法。要多让幼儿接触实际,观察事物,并加以集中、分类、比较。鼓励幼儿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奠定思考方法基础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幼儿教育只能在幼儿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促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汇集各种知识、印象,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这一活动过程是在成人指导下,靠幼儿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各种能给幼儿带来新感受的
环境,以帮助他们从各种感受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许多国家址分重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广泛持久的兴趣。这是幼儿自我教育的动力。
四、重视能力培养的原则 学前阶段,应该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推动力才具有价值。因而,教师不应该反精力放在毫无意义的知识罗列上,而应该明白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注意力、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
和审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来的原则 今天的幼儿教育不可能给予幼儿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答案。但是,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六、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当前世界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许多国家提出“学前教育应为幼儿未来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发展。”幼儿的个性是在社会团体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得到发展的。心理学家瓦伦说:“幼儿的‘自我’只有处在与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给予幼儿个人活动机会的同时,应给予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并教给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