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最初的梦想(电影)》?

360娱乐讯 《摔跤吧!爸爸》导演涅提·蒂瓦里作品《最初的梦想》于今日(1月7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涅提·蒂瓦里这部影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结合他本人在大学的一些经历,最终用喜剧的方式讨论了一个艰难的社会难题。

《最初的梦想》最终成了2019年宝莱坞票房第11高的电影。

导演编剧涅提·蒂瓦里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时,就是住在大学4号宿舍的一名学生。

当年3号宿舍和4号宿舍之间的竞争故事成了本片的灵感,导演通过艺术加工,用来服务影片主题。

影片叙事流畅,几段小故事也是感情充沛,充满笑与泪,十分值得一看。

丈夫帕塔克和前妻玛雅都是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毕业的高材生。

他们的儿子拉加夫今年参加大学入学联考,结果名落孙山。拉加夫解不开心结,觉得自己是一名失败者,于是选择跳楼自杀。

好在拉加夫没有摔死,只是摔成了重伤,奄奄一息等待抢救。

为了让儿子找回生活下去的希望,帕塔克开始给儿子讲述自己当年的糗事,告诉儿子,并不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高材生都是一帆风顺,也不是只有考试好才是人生成功唯一标准。

《最初的梦想》的拍摄套路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做引子,然后引出一段又一段往事,以此来不断烘托影片主题。

而“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呢。影片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最终给了答案。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不能好好生活,那么一切都是虚妄。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顶尖学府,考进去了就可以改变人生,想要考进去自然不会容易。

影片中给出的录取率不到1%,每年100万孩子参加考试,最终只有一万个人入选,剩下的99万孩子都不知所措。

这个录取率和我们985的录取率差不多,都是百里挑一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印度理工学院的3号宿舍和4号宿舍在硬件条件上有着天壤之别,就像一道墙隔开的富人区和贫民窟。

优渥条件留给外国留学生,脏乱差的留给本土人,反正不怕你退学,有的是人抢着要来。

毕竟上过大学的朋友就会知道,这是“国际学校”的惯例。

人生很长,一次考试不应该决定一生。

《最初的梦想》拍出了许多现实问题,什么鸡娃、什么neijuan早已是阶级固化下的必然结果。

目前社会上只有考试还是唯一公平公正的渠道,底层人民也只剩下这一条独木桥能够实现阶级改变。所以每次出现教育方面的不合理改革时,平时再温顺的家长也要讨个说法。

帕塔克和玛雅自然也知道学习考试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潜移默化地也会把这种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孩子逐渐就觉得学习考试是生命的全部,考试成绩是活着的唯一目的。

帕塔克和玛雅的本意肯定不是逼迫孩子,只是在孩子只剩下唯一出路的时候,不自觉地会表现出对成绩的重视。

我们自己作为学生家长,同样也会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每次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总感觉心脏病即将发作。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新闻,某大学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是个学渣,表示开始接受。我爱人还会劝我,你看人家X大教授都认命了,你还这么鸡娃干啥?我说,人家再学渣也有X大兜底,我们有什么兜底?

《最初的梦想》表现了这么多问题,但却无法给出的实质性应对措施。

影片给出的建议看似热血,实则佛系。

电影号召孩子努力奋斗,去做一名战士,而不是做个失败者。只要拼尽全力战斗过,失败了也不可耻。

说到底还是要过了自己的心理关,其他就随缘吧。

并不是说佛系不好,而是在看清问题本质后,大彻大悟,才会活出真我。

现在躺鮃、禸棬都成了敏感词,甚至相关商品也都下架处理。

当躺鮃成了敏感词,享受生活反而变成了奢望。

可是,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如果活着就是做牛做马受苦受累,丝毫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那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但并不是只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同样工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被人赚取剪刀差,目的是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只是让人做牛做马,却不给与相应的待遇,这种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不能重来。

尽管社会将成功标准简单地等价于钱,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让自己变成有价值的生命。而不是到死都是别人镰刀下的韮菜。

不做撸瑟做战士,

兼顾热血和佛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5
总体评价:这部电影总体上给我的感觉还算中规中矩,采用插叙的形式徐徐展开,多处使用跨时空同场景对话转场,非常自然。此外,还延续了印度电影一贯的歌舞风格,给略显沉重的主题带来许多欢乐。就像电影宣传里提到的那样,导演涅提·蒂瓦里拍摄确实和《摔跤吧爸爸》一样稳,虽然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内容方面没有《摔跤吧爸爸》惊艳,不过总体而言还算是一部合格的院线影片。故事题材:这部电影融合了高考、教育、青春、友情、成长等话题,通过叙述儿子拉加夫高考失利极度绝望跳楼,后送到医院抢救,被父辈一行人讲解大学时代因运动联赛被人瞧不起后为此努力拼搏受人赞赏的经历所鼓舞的故事,用两代人的青春告诉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失败,立意很新。其中有一个小反转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辈一代被称为loser的4号宿舍楼队伍和一直以冠军姿态自居的3号宿舍楼队伍PK时,最后一枚金牌我本以为会被4号楼代表队拿到,但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换来最后的冠军,还是以一分之差惜败。这里的反套路我觉得十分巧妙。但是它故事上的缺点,在我看来也很明显。从故事本身来看,相比较大家较为熟知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等电影,新颖性还是有所欠缺。两代人故事交叉叙述就使得很多场景剧情为了呼应设计得有些刻意。还有就是情节略显夸张,共鸣感不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部电影对女性角色着墨不多,站在男性视角开了一些黄色玩笑,个人观感不太舒服。主题主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失败教育”这个主题。确实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许诺孩子考到好成绩就会得到奖励,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压力,却往往忽视告诉孩子失败了应该怎样面对。其实失败不可怕,关键我们要敢于面对失败,努力超越自我!
第2个回答  2022-01-15
《摔跤吧,爸爸》导演的又一力作,不得不说,该导演特别擅长拍父与子这类话题,诙谐中蕴含着令人反省的深刻意义。今天看的这部《最初的梦想》再次提醒了我们勿忘初心和看淡输赢!通过高考失利,儿子在失败者的恐惧下跳楼,用惨痛的代价唤醒了父辈的初心,人总是在即将失去之后,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想要的是啥。对于下一代,起初我们只要他平安健康就好,后来我们希望他成绩优秀、成龙成凤,却忘了最初,我们只是想他们身体健康。而高考失利就跳楼这件事,则再次提醒了对下一代需要正确的引导,我们往往只告诉孩子成功的方法,却忘了告诉他们失败了以后怎么办,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我们总是太在意输赢成败, 却忘了该怎样度过人生。”其实失败者的评判从来都不是由最终结果决定的,只要我们拼尽全力无愧于心,照样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看淡输赢,不忘初心!
第3个回答  2022-01-15
故事是这样,男主大学考进印度最好的学校印度理工,被分配到最差的宿舍H4,宿管说分配到那里就废了,里面都是“失败者”,具体为什么你以后就知道。结果影片后来才解释这个”失败者“是指H3的”大哥大”把其他楼栋擅长体育的人都挖到H3,搞得体育竞赛H4每年都输,被学校的人看不起嘲讽是“失败者”。这就是串起整部影片的主线,太撑不住了吧。

男主和小伙伴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在伙伴的助攻下和校园女神女主谈起甜甜的恋爱。但是被H3大哥大看中体育特长要挖角到H3,男主挣扎了下,再为此和女主吵一架,最后拒绝了H3的邀约。男主不给大哥大面子,成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要铆足劲嘲讽H4,这激起男主和“深沉老大”的反抗之心,势必要赢得今年的体育联赛,撕掉“失败者”标签。

到最后剩3场比赛必须要赢才能拿第一,H3这时也反应过来,你整我我也整回去,搞小动作影响你发挥,送酒诱惑酒鬼,踩透“深沉老大”的脚这种操作,气人的不行。故事讲到这个关键时刻,儿子要被推进手术室,迫切想要知道“失败者联盟”到底赢了比赛没,有没有撕掉所谓的标签,扬眉吐气。

影片这时候花了10来分钟在三场比赛的重复画面上,结果关键时刻男主投篮没进,输了。他和小伙伴灰头土脸要走回去时候,H3大哥大号召全场观众为男主他们的努力鼓掌欢呼,素质还是可以的嘛。所以男主告诉儿子失败也没关系,努力过程比结果重要,过的开心就好。结局就是儿子手术成功,去上大学,不像电影开始时候得失心那么重。影片教育意义就是对印度教育制度、现代慕强心理和追逐成功潮流的反思吧。

总结下来,影片主题在很多片段相互呼应,但是故事情节略显单薄支撑不起来,难道一个体育联赛的输赢就可以决定一群人是不是真正的失败者吗。电影的结构编排和转折生硬,尤其是医院和学校之间的穿插转场。人物形象不饱满,看似每个小伙伴有自己的设计和背后故事,其实不然,只从绰号标签表现个性。演员的演技也很模式化,在其中重要的一幕,男主和女主终于愿意表达抱歉和谅解,相视哭泣和好,男主哭的那叫没有灵魂,女主回应的也很敷衍。这让我这个观众怎么产生共鸣呢,只能揣测是不是剧本说服不了演员让演员也演不下去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1-15
人生,在于奋斗,才会绽放光辉,才能成就更大更多的人生目标,无论各行各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眼前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切都能稳操胜券,人贵自知,谦虚低调,人外有人,别人不会因为你的成功拖慢自己奋斗前行的脚步,反而会加倍努力,更快获得成功,所以,只有坚持不断学习,完善提升竞争实力,戒骄戒躁,时刻准备迎接新的竞争挑战,才会胜券在握,从容不迫,所以,暗示自己,眼前的成功,只是下一个挑战的基石,奋斗脚步不能停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