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色彩丰富,作者如何调配出如此丰富的色彩?

如题所述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1096—1119年)在宋徽宗三年(1113年)所作,画幅长51.5厘米,画幅长1191.5厘米,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素有“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称。

这幅作品以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为题材,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了宋徽宗在位期间的社会面貌、人文精神和历史背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是我国绘画史上并驾齐驱的两大山水画技法,形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两代,隋朝绘画大师展子虔(545年—618年)在《经籍图》、《游春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等作品中,将青绿山水画技法表现得极为纯粹,被誉为“青绿山水画的鼻祖”。

制作青绿山水时,在技法上要求工整细腻,在设色上则以石青(别名蓝铜矿)和石绿(别名绿铜矿或孔雀石)两种天然矿物颜料为主,画面光彩照人,清新秀美,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就画史而言,墨水山水画以文人为主,青绿山水画则以宫廷画院为主。

作为宋徽宗时期宫廷画师,同时又是宋徽宗的学生,王希孟一生都在创作青山绿水,《千里江山图》是他的扛鼎之作,也是绘画史上的一部代表作。

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构图手法,以极为严谨、认真、虔诚的态度,将江南水乡的山河、村寨、民宅、庙宇、水榭亭台、小桥流水等自然景物,组合在一起,同时,又将人们踏春、游猎、打猎等活动景物,融入其中,使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融为一体,惟妙惟肖,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江南水乡画卷。

王希孟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精巧绝伦的作品,与宋徽宗的文化取向、艺术影响力密不可分。

宋徽宗(1082—1035)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另类皇帝,他“爱艺术而不爱江山”,艺术才能完全超过政治才能。宋朝入主政坛后,“文治”思想日益盛行,在宋徽宗看来,任何在文学艺术方面有造诣的人,都会被他视为精英,朝廷专门设立宫廷画院,将那些在文字、绘画、书法等方面有成就或有潜力的文人,统统编入画院,朝廷发给他们俸禄,一次可以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这批文人,除了作词、绘画、写字外,无所不用其极,以繁荣大宋文化艺术为己任。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希孟在15岁时就进入了宫廷画院。就像一位受过很好教育的宋徽宗老师,经常抽空亲自到宫廷画院给画师讲授画画写字,当他看到王希孟有很高的绘画天赋时,便欣喜不已,主动请教王希孟做私教,从笔墨、技法、立意等方面,都给予他很好的指导。

教了三年多,宋徽宗见王希孟学有所成,便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决定考考他的绘画水平到底怎么样?

宋徽宗示意王希孟:大宋江山如此美丽妖娆,你去创作一幅展现大宋大美河山的作品吧,记得要将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写进作品里。

这段时间,王希孟刚过18岁生日,接到创作任务后,他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知道宋徽宗的良苦用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去江南漫游,搜集第一手资料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如此重要的主题创作,闭门造车当然是不行的。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王希孟首先来到临安(今杭州),准备以此为起点,开始游历四海,尽情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

王希孟之所以选择到江南来游历,根本原因是江南还算太平,在北方,宋金长期对峙,由于金人的侵扰,北方大片土地已沦陷,形式不稳,如果到北方去搜集资料,就很危险。

大宋江山自北向南,纵横千里,战略纵深很大,即使现在北方的家园已被金人攻陷,大宋也有江南大片的河山,大宋依靠江南的养育,以江南为根据地,仍能与金人抗争到底,然后收复河山。

最终,王希孟体会到了宋徽宗的良苦用心,用艺术来唤起民众的爱国力量,这是宋徽宗在他的政治生涯结束后唯一的愿望。

这一次的大宋,已经不是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那个兵强马壮的大宋了,因为“文治”的盛行,导致朝廷在政治和军事上,往往显得软弱,所以以宋徽宗为首的文人雅士,只能把富国强兵、收复河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文人笔下,以此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3
因为当时采用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矿物质颜料,所以基本上是不容易脱落的,现在也会看起来非常鲜艳。
第2个回答  2021-06-03
采用皴法与青绿设色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山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以赭石染出坡脚,以汁绿、苦绿染天及水色,矿物质颜料的纯度极高,增强了画面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 运用了大量的矿物色石青石绿,同时也用了植物色花青和墨,通过两类不同颜色的结合运用,尽管年代久远,画面部分颜色脱落、消褪,但总体上还是保持着艳丽夺目的本色。
第3个回答  2021-06-03
应该是这个作者对色彩方面也有很多的敏感度,而且也刻意的学习过,能够将这个画的颜色调配的很美。
第4个回答  2021-06-03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颜色的追求已经非常强烈了,所以也有许多好看的染料,所以才可以制作出这么漂亮的图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