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句子的含义

在论语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是什么意思?请懂的的前辈赐教!谢谢。

详解: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攻”和“异端”。有把“攻”当成“专治”的,更有甚者,把“异端”解释成“不走中道”的,这些,都是胡解。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对《论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割裂去解释,真是“斯害也己。”

朱熹,宋朝大儒,他在《论语集注》里就把“攻”当成“专治”。但“攻”的古字,声“工”,从“攴”。金文“攴”,手持器械打击,相应,“攻”的本义是“攻打”。而“攻”的“专治”等意思,是相当后期才出现的,是从“攻打”引申为“加工”再引申为“研究”才出现的。而且,“攻”一般也不解释为“专治”,也就是“研究”而已,而不是“专门研究”。而“研究异端”,甚至是“专门研究异端”,又有什么问题?所谓一事不明,儒者之耻,异端不研究,怎么知道是异端?连异端都不知道,怎么正之同之?所以,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攻”,就是本义“攻击、攻打”的意思。

“异端”,有人解释成“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之类的,这种解释确实够“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了。如果说“端”是“头、边”等意思,那“异”于“端”,那不正好是“中”?这一点上,朱熹是对的,他解释的“异端”就是通常所理解的“异端”,就是“别为一端”、“非圣人之道”的意思。但由于他把“攻”解释为“专治”,“攻乎异端”就成了“专治非圣人之道”。可惜朱熹没生在当代,否则他一定觉得“专治非圣人之道”不是“斯害也己”,因为现在流行的是“专治梅毒”、“专治痔疮”、“专治不孕”,把“非圣人之道”当成“梅毒、痔疮、不孕”给“专治”了,又有什么不好?怎么会是“斯害也己”?

玩笑,就不继续了。“攻乎异端”,就是“攻打、攻击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斯害也已”,“这是灾害、损害呀”。是对什么的损害、灾害?是对行“圣人之道”的损害、灾害。“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解释:“对于暂时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圣人之道”的彰显、涌现并不能离开他们,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不能离开“人不知”的人。”而“人不知”的人,就是“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对这种人,不能采取“攻打、攻击”的手段,不能通过“攻打、攻击”的手段把他们消灭,否则就违背了同出于《论语》的“和而不同”的儒家精神。

对于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异端”只不过是“别为一端行非圣人之道”的“不知”者,如果没有这种人,“圣人之道”之行就成了无源之水。“不知”,如同米;“不愠”,如同饭;“圣人之道”,如同水、火;行“圣人之道”,如同利用水、火把米煮成“饭”;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当然就是那煮饭的人。而没有了米,没有了“不知”,没有了“不知”者,没有了“不知”的世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如何行“圣人之道”呢?对于“异端”,对于“别为一端行非圣人之道”的“不知”者,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不是要攻打他们、消灭他们,而是要如把“米”煮成“饭”般把他们从“不知”者变成“不愠”者,变成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把“不知”的世界变成“不愠”的世界,只有这样,才算是真行“圣人之道”。

所以,意思是攻击不各圣人之道的异端思想,其实是害了自己。(因为这是不合圣人“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10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在理解这句话前,我们看看《论语》的其它语录

1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乎,表感叹)

2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感叹或者强调)

3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
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强调)

一、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二、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这个“也已”也有强调的意思,但是从“乎”到“也已”语气是从昂扬到低沉、叹息的过程,就像一首曲子,开始声音高亢,尔后转折而下。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意思上即等于:攻异端、斯害。只是减少语气助词, 我们就感觉不到孔子说话的语气了。

“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
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

因此,从孔子这话来看:孔子是对社会上那种异端之说横行的无奈感叹。也提醒人们,在选择师门前,请深思熟虑,对自己负责。不要把自己的堕落推给别人或者其它异端、思想理论。个人(包括国家民族)要勇敢地对自己的选择负最主要责任。

如何识别异端,这是个水平问题,人不是说想识别异端就能识别。
佛家中,有这样的说法:那些邪魔外道它说法,可能有99%是正确的,但是,却故意把1%的异端,夹在里面。这只有靠自己不断学习,思考,证习去扬弃了。

人人都可说自己思想最真善美,自己代表什么代表什么。在这样名实不符的话语世界中,我们所考虑的就是说的和做的能不能达成一致。
第2个回答  2009-08-10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敬和爱,即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在的情愫。
孔子讲“敬事”、“爱人”、曾子讲三省吾身,都是对于人,即自己和他人的宗教。不敬天,不敬鬼神,而敬事,厚爱他人。儒家的关注点与落脚点在人世间,与西方哲学的区分由此可见。
千乘之国。乘,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古代的“人”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爱人”指爱护官吏臣僚。
高高在上,浑浑噩噩,信口开河,挥霍无度,颐指气使,敬鬼神爱女色的,我们见得多了。孔夫子所言,针对性极强。
第3个回答  2009-08-10
近乎极端地批判某一事物(或人),这无疑是在损害它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8-12
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

这是这句话的解释.
能帮到您是我的快乐,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