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为什么抄袭了kik和talkbox

如题所述

  无论是米聊还是微信,并非一开始就是最终产品形态。KIK崛起之后,作为一种移动互联网的可能模式,米聊和微信都跟进做了各自的尝试。

  第一阶段,两家都做了类KIK服务。但是,很快就发现这种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中国并不受欢迎。中国各大移动服务商都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套餐服务,短信包月数量多至用户消费不完,这个国外的情形并不相同。同时,国内并没有丰富的WIFI热点,3G服务也才起步,GPRS速度极慢,因此国人接受KIK类服务热情不高,只有少部分新潮用户愿意尝试。

  第二阶段,两家转向做类Instagram服务,在免费短信的基础上做手机图片分享。外人看起来像是免费短信升级为免费彩信,但其实已经转向为图片SNS。但是,很快两家又发现不单是国人对Instagram没多少兴趣,就算是Instagram本身的硬数据也让人失望。手机图片分享不是一种用户的硬需求,运营不当就变成手机图片媒体,而不是SNS。

  第三阶段,两家再次不约而同转向语音短信,类TalkBox服务。在前后一周时间内,米聊和微信先后推出了大型改版之后的产品。这一次,终于摸准了中国用户的脉门。对于非实时的语音短信,用户很容易地类比对讲机,需求旺盛,产品终于走上了上升通道。

  这一切,都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只说是抄袭,未免对米聊和微信团队不大公平。以反应之迅速,判断之精准,执行之强力,中国大概找不出第三家这样的移动团队出来。知乎诸多PM和CEO,类似的决断曾经做过几次?类似的急剧转向,敏捷开发,又做过几次?团队是否跟得上步调?这岂能是“抄袭”两字能够一笔代过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3
iPhone上手机对讲机类的软件哥基本都有用过啊,像talkbox比较洋气啦,听别人说的先用的talkbox,但加好友比较麻烦,要周围朋友都先注册一个它的ID之后才能挨个互加,而且iPhone版只有英文; ,腾讯出品啊,哥强烈推荐,和你的 号打通, 好友直接导入,直接“对讲机”了!还有一个毕竟强大的功能是,iPhone版的拍照有滤镜功能,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照片模式传照片,很炫!其他几个软件都没有这个功能。米聊,还是找朋友比较费劲,而且一串号码做ID啊,这么多年密码都已经够哥记得了,米聊可以同步新浪微博;不过至于KIK,他可不是语音短信,只是走流量的短信工具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