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死不是李斯之过

求韩非死不是李斯之过的历史记载。
听说李斯还为韩非辩解来着,是秦王和姚贾执意要杀
孤愤不是李斯给秦王看的吗?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文件的解密,韩非之死又有了新的版本!其戏剧性死亡的过程,常让人扼腕痛惜!

话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将平生所学上书秦王,秦王嬴政一看大喜,立即责令丞相李斯组织宫廷辩论!

这李斯和韩非是同窗好友,自然希望韩非早日加入自己的权力关系网络,因此对这次宫廷辩论相当重视,于是就考虑起辩论的人选,我们知道,大凡辩论只有势均力敌才有看头,差距太大容易形成漫骂,李斯心里也嘀咕:找个低水平的吧,不能发现韩非的水平,高水平的又不好找。怎么办呢?于是就派了一个丞相府幕僚到处寻找高水平的辩手。

话说这幕僚接受使命,不敢怠慢,立即打点行装,扮作术士模样,来到民间。

这一天,这幕僚恰好走到163乱弹,听见里面人生鼎沸,吵吵嚷嚷,好不热闹,不由得迈步上前,在门前踌躇了片刻,推门进去,发现一个个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正在为国计民生的问题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这幕僚一看大喜,正是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不就是我要找的辩手吗?立即趋步上前,参见了这乱弹的总首领木剑先生,致以殷勤之意,并把来意详细的告诉了木剑先生。

木剑先生正因为163没有高水平的辩手而孤独着,恨自己一副铁嘴无用武之地,听了丞相府幕僚的话正中下怀,一拍即和,于是带领论坛内所有高手,整装出发了!

看官们,你知道这些高手都有哪些人吗?这些人都是在163论坛精挑细选,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有无与绝伦之智。这些人中有蜻蜓点水hec0949,有伶牙利齿蓝妹妹,有妩媚矫娘雪丽,有鼓上蚤短发舞龙……

闲话少说,不几日,木剑率领的163辩论团就来到秦国,由丞相李斯引见,在秦王殿见了秦王,宾主双方自然免不了一番寒暄,在此不表,双方坐定,立即进入正题。韩非由太监引导也进入王庭,将自己平生所写交给163辩论团,互相传阅完毕,就开始了宫廷辩论!

“一派胡言,”木剑先生没等看完,拍案而起。“韩非先生书中所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样嘲笑这个宋国人是完全错误的,兔子为什么不可复得?大家知道吗?是因为宋国没有实行民主制度啊,只要宋国实行了民主制度,一人一票选出国家领导人,那兔子肯定是争先恐后,奋不顾身,接二连三的往木桩上撞啊,兔子一多,这个宋国人根本就不需要再去费力耕种庄稼了!真不知韩非所笑何来”

“是啊,”静心斋主人也站起来,声色俱厉,“韩非之笑,只代表他个人,大多数爱好民主的人士还是占绝大多数的,不信我们可以在宋国做个全面调查,看到底有几个人笑了?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我们不要去信他,”

雪丽姐姐也是慷慨陈词:“不知大家注意没有,韩非根本就没有说明这只兔子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因为宋国没有民主制度,肯定是这只兔子忍受不了生活的压迫,自杀而死,我们是不是从制度上找找原因啊!只要我们给予兔子足够的兔权,让他们生活美满,还能有自杀的兔子吗?”

“是啊,”蓝妹妹迎合着:“兔子的归属权也有问题,这个宋国人不应该把兔子占为己有,这和偷窃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还有曾子杀猪,难道为了一个小孩子就把猪杀了,是不是太不人道了?”

短发舞龙也没闲着:“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也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井水不犯河水,就是因为井水是用来饮用的,是谁把这只青蛙放进这口井里的呢?难道我们不去追究这个放青蛙的人而去嘲笑青蛙吗?这是中国人素质低下的表现,人家外国人的素质就是高,我在外国,踩了别人的脚都是别人向我道歉的。还有那个刻舟求剑,你说好好的一艘小船,你去乱刻什么?对别人的财产能那么破坏吗?”

那韩非本来就有个口吃的毛病,哪顶的这些高手你一言我一语的打击啊,直气的浑身抽筋,吐血而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30
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儒学大师)的学生,李斯投奔秦,受始皇帝重用,韩非回国不受重用,秦始皇看了李斯供的韩非的《孤愤》、《五蠹》后感慨到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史记》就是这样记载的。
其实,在古代,皇帝做错的事总是会推脱到几个大臣身上的,史书不可全信!
第2个回答  2009-09-30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时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 “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 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第3个回答  2009-09-30
韩非是李斯的同学~ 由于秦王看过韩非的一篇文章后感慨 如果能见到韩非我就是死了也值得!于是李斯嫉妒韩非~ 然后秦王攻打韩国的时候就把韩非请过来~
但是李斯在中间活动~所以韩非一直没得到秦王的重用~ 最后李斯设计韩非下狱~最后韩非被李斯毒死~~
大概就是这样~ 李斯最后的结果也不是很好 被腰斩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9-30
他们俩是同学,韩非死在秦国,但是李斯是丞相,对于他们的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最普遍的,认为李斯害怕韩非的光芒盖过他,所以伙同党羽害死他。

第二种说法是秦始皇讨厌韩非,原因不详,由于一个君主不好明目张胆的害死他,所以让李斯背了黑锅。

但最终的答案是什么,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