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生殉”陪葬制从哪位皇帝开始就停止的?

如题所述

明英宗
·明英宗临终之前下诏废止殉葬制:
明英宗“遗诏罢宫妃殉葬”,嘱咐“以下诸妃,皆任其年终,次第陪葬。其后惠妃仍葬桃山,诸妃皆别葬金山,然竟无殉者。”

明英宗这辈子荒唐之事做了不少,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到了临死时总算做了一件足以让后人称为仁义之举的事情;此举原因如下:
-----明英宗幼龄登极,曾与为他父亲明宣宗殉葬的宫人诀别,这应该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忆;
-----周宪王朱有炖,他曾经下旨,“周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但没能阻止宪王后妃的殉葬,对其打击也颇大;
-----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
妻子钱皇后为了明英宗,曾经“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闻英宗为太上时,钱后至手作女红卖,以供玉食。”这些都是饱经磨难的明英宗无法忘记的。
钱皇后尽管得到明英宗的厚爱,可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在错综复杂的内宫斗争中无疑处于极为不利的下风。
当时,“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母以子贵,而周贵妃和钱皇后又是敌对的。明英宗没死的时候,就有太监建议废后,这对于他来说记忆犹新,也就必然清楚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明英宗临终时,意识到再也无法将自己心爱的妻子一直保护在身边了,可又不忍心让妻子被逼殉葬,于是就“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嫔御殉葬,凡四事,付阁臣润色。”“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这里,明英宗事先规定好钱皇后的名分,并且让钱皇后死后同葬。
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废止宫妃殉葬制度的消息,竟然感动到流泪,“时读竟,涕下,悲怆不自胜。中官复命,帝亦为陨涕。”
这一方面说明宫妃殉葬制度是如何不得人心,另一方面更说明了明英宗对自己妻子的保护使人深受感动。

明英宗死后,周贵妃果然对钱皇后发起进攻,“言钱后久病,不当称太后”
“不欲后(指钱皇后)合葬。”
幸亏得到一些大臣根据遗诏和情理进行力争,才使得周贵妃的意图没有得逞。除开钱皇后之外,其他曾经与英宗共患难的妃嫔,应该也是英宗考虑的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2
从明英宗开始就停止的,因为钱皇后无子,担心死后为宪宗生母周氏不容,逼钱皇后殉葬。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钱皇后为此吃了不少苦,这也许是英宗维护钱皇后的原因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02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5173.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