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历史的著名人物

不是指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诸葛亮啊,刘备那种,是指历史中比较有明的臣子,皇后之类的故事 您知道的有趣或有很大价值的人物请写下来,介绍一下,我想了解一下这类人物
对不起,我是指中国哦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魏征故事一则
  唐太宗曾经问:“开创事业与保持基业哪一样更难?”房玄龄说:“开始时各路好汉起事于草莽,群雄竞相角逐,攻破阵地迫使敌人投降,苦战获胜才平定天下,创业就是难啊!”魏征说:“王业的兴起,必然是趁天下衰乱,推翻了昏庸的暴君,创业恐怕是天意授予和别人给予的机会罢了。既已得到天下,就会安于骄奢逸乐。人民想清静,徭役去毒害他们;百姓正在疲惫,聚敛盘剥去困扰他们。国家由此就衰落,所以守业就是难啊!”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就看见创业的 艰难。魏征跟随我安定天下,生怕富
  贵后骄奢起来,骄奢就会懒惰,懒散怠惰就会亡国,看到了守业的不容易。但是创业的不易,已经成为过去了;而守业的艰难,正是要与诸公谨慎对待啊!”

  长孙皇后

  生平简介

  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姚崇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出身于陕县一个武将之家。父亲姚懿在贞观年间做过州都督。姚崇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
  广成泽在汝州西六十里,是东都洛阳外围的一处名胜。东汉朝廷曾将这里辟为宫苑,供皇帝游猎娱乐。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十数年坚持不懈的锻炼,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诸般兵器无所不通。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眼神里透出一股灵气,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入政坛,先后做了三次宰相。
  姚崇入朝做事,负责理案刑狱,正值武则天时严刑峻法横生,他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朝野注目,官职连续晋升。公元698年,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尚书,兼相王李旦府长史。五年后,因对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邦昌兄弟,被借突厥犯境这之际调任安抚大使。临行推荐了张柬之任宰相。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从边关回京,同张柬之密谋杀死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显。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中宗继位,武家势力十分强大,姚崇没有按受相位,以种种借口出任亳州刺史。之后出现了《大名宫词》中张柬之被杀、武三思和韦后掌权,太子杀死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李旦继位的宫廷权力争斗。姚崇幸免于难。
  李旦继位后,于公元710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崇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使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地方官。这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下举行盛大阅兵式,参加的有二十万军队,旗帜相连五十余里,但军容不整,秩序紊乱。看到这种情况,玄宗大怒,下令把阅兵式总指挥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罢官流放。召姚崇速赴骊山行营。姚崇赶到骊山时,玄宗正游猎于渭河之滨。玄宗问姚崇:“卿颇知猎否?”姚崇回答:“臣少孤,年二十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四十岁方遇张憬藏,谓臣当以文学备位宰相,无为自弃。尔来折节读书,今虽官位过忝,至于驰射,老而犹能。”于是指挥卒伍,呼鹰放犬,投枪射箭,进退有序。玄宗很称意,即拜姚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
  姚崇出任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主要是罢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绝贿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条落实。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亨年72岁。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准崇佛敬道,不准厚葬,只给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并告诫子孙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嘱咐去做,成为家法。姚崇节俭办后事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房玄龄

  房谋杜断之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2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与他最有名的事是“土木堡之变”。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19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为宣宗皇帝看中,超迁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河南、山西近二十年间,他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他调集重兵,组织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京城保卫战,因功加少保。于谦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刚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获罪于一些朝中大臣。景泰八年(1457),代宗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以谋逆罪被杀。天顺八年(1464),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不久,他下令为于谦平反。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第2个回答  2009-10-03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任皇帝,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历史地位:民族英雄、天可汗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第3个回答  2009-09-27
明朝的于谦,可能你不认识,但我说出一部电影的名字你一定知道。新龙门客栈,里面所说的于大人就是于谦,北京保卫战就是靠他才打赢的,要不然历史就要改写了。但后来被奸人所害,在当时就被人们认定是冤案,反正就是牛人一个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第4个回答  2009-09-28
三国里的 许攸 官渡之战他给曹操说 让曹操打乌巢 蒋擀 一种说发是他被周渝看出来是当说客的了 被骗 还有一种说发是他被周渝感动了` 无言而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