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电影爱好者吗,很想了解电影方面的知识

电影是个好东西,本人对电影很有好感,很有兴趣知道电影制作方面的知识,有电影高手来指导下

纪实风格、写意风格、综合风格、TV风格。纪实风格,力求自由灵活,真实具体、形散神聚。如《小扁扁》,通过丈夫口述讲述了作为人民教师的妻子,如何关心和爱护后进儿童小扁扁的故事;《都市风景线》记述了古都南京的巨大变化和逐步走向现代化大都会的具体情景;《夫子庙随想》,通过一位老校长的口吻,讲述了位于南京夫子庙的一座小学校的变迁。 写意风格,营造诗化意境、抒发真挚情感、蕴寓深邃哲理。如《雨花台抒情》、《平山堂石级》、《落花生》、《个园画竹》。《街声》通过小街的石板路、石板桥、老杨树、大屋顶的独特屏幕造型,通过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以及古朴稚嫩的古诗吟诵声,营造了独特的江南古城的诗化意境,抒发热爱故土、缅怀童年、渴求文化、崇尚历史的厚重情怀。特别是开端的醒目字幕“苏南有条小街,小街就是舞台,一瞬就是一生”,孕育了深邃的哲理,交给观众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 综合风格,兼具纪实与写意风格,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形神互济。如《月是故乡明》由四部分组成:迎月(海笑散文《蠡湖之夜》);赏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咏月(华彦钧二胡曲《二泉映月》);思月(黄东诗作《中秋月》) TV风格,突破了电视文学原有的旧的格局,真正走上了电子化的创作道路。电视散文《女儿的责问》,运用大量的电子制作手段,多时空的艺术处理,高速度的镜头切换,在充满了文学氛围和诗化的意境中,艺术地展现了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在通俗文化的荡涤之下,一位话剧女演员的特殊心态,她对艺术女神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越来越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情怀。作品表现得有意境,有诗情,有遐思,有情致,观后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奔突。

电视文艺
电视文艺是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为创作原始素材及基本构成元素,运用视听语言创作完成的电视艺术作品。它包括电视综艺、电视文艺专题、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小说、电视音乐、电视戏曲、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歌舞、电视剧等类型。它往往以电视文艺栏目的方式、通过电视文艺频道和其它专业频道及综合频道播出,有时也以特别节目的方式播出。电视文艺节目形式有:舞台演出节目实况转播(直播和录播)、演播室节目转播(直播和录播)、舞台演出与外景纪实结合、演播室演出与外景纪实结合等等。在语言方式、结构手段上,电视文艺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性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原艺术形式加电视手段的简单转播,而是在特有的创作思维指导下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既利用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又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运用电视手段进行新的创作。它是传播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电视化的、不同于其它艺术的新的艺术形式。

电视文艺的文学性
指电视文艺从文学中汲取文学元素,并将之渗透、融合于自身之后所体现出的一种艺术特征,它是电视文艺的基本特征之一。电视文艺的文学性具体地体现为作品的抒情和诗意,也就是通过屏幕画面和画面之间的组接创造出诗的意境,以抒发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电视文艺的抒情性愈浓,它的诗意也就愈浓,同时文学性也就愈强。加之电视文艺对各种文学表现手段如象征、隐喻、比拟、夸张、双关、对比、衬托、渲染的借鉴,更增添了电视文艺的文学性,并促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电视文艺的艺术性是与电视文艺思想性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指电视文艺作品的内容能用声画完美地体现,并能与形式、结构等表现技巧有机结合,在准确地表现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审美价值。

电视文艺导播
在电视文艺实况转播节目中,导演被称为导播。导播,指创作者指挥电视台各环节工作人员,操作设备对现实原有的演出状态进行纪录。它包括舞台演出节目的纪录和演播室节目的纪录。通常,舞台演出录制在转播车里完成,此时,导播下参与节目的创作。演播室节目的录制在演播室和演播室的控制室中的导播台上完成,此时,导播可以参加节目的创作。导播的工作程序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计划和分镜头本,安排好机位、景别和舞台调度,录制开始后负责机位调度、舞台调度、画面切换、音响录制的指挥工作。在录制过程中,无论是调机命令的下达,还是舞台演员调度,或者是画面的监视、选择、切换、声音的控制,都要求导播具有整体的协调意识、良好的声音和画面感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操作调音台和切换台等设备的基本功。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也有这种导播样式,如体育节目的实况转播、会议实况转播等等。电视文艺中,转播节目的类型有许多,而导播存在于所有的转播节目里。

电视文艺实况转播
是对原生演出状态的真实的电视化纪录。它要求导播保持客观的态度,尽量不因电视手段等主观因素的介入,而影响对原有演出的观赏效果。因此,在转播过程中一般不使用特技(体育节目转播时常用回放、慢放等手法)。但在转播过程中导播可以在保持客观的前提下,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在此类节目中较为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电视文艺实况转播有直播和录播两种方式。

电视文学
在外延上,它包容电视屏幕上的一切文学形式,甚至应该包括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艺术片内部构成中的文学部分,当然也包括电视文学剧本。 在内涵上,它主要包括依据文学的创作规律,文学的审美特征所创作的电视作品,诸如,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文学分类
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散文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文艺美学
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而电视文艺美学是美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电视文艺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电视文艺在审美创作、传播、欣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和独特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电视文艺的创作美、电视文艺的审美、电视文艺的形态美等内容。

广义蒙太奇
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电影剧本一开始创作,直到整部影片摄制完成的整个过程中,电影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多夫金的著名论断“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这句话揭示了电影艺术所以区别于其他种类艺术的本体特征;同时,广义蒙太奇的概念,也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引发了人们对造成蒙太奇的视觉心理学基础的研究。

狭义蒙太奇
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进行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前期已经摄制好的素材画面,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进行剪切后再重新组合,精心构成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曾具体解释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一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连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而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所以,蒙太奇不是与镜头画面同一的元素,而是将这些元素进行组装的规则,是一种影视语言符号系统的“语法”。

影视语言
是视听语言的一种。电影作为人类视听交流的工具之一,具有类似人类语言的语言形式,可称为影视语言。影视语言是人类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是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视听语言的定义是: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影视语言作为它的高级形态,已发展成可脱离交流交际主体而单独存在的样式。使用“影视语言”的概念,侧重于它的艺术性。“镜头语言”或“画面语言”则侧重于它的技术性,是电影、电视工作者使用的专业技术用语。

蒙太奇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视觉观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人脑与人的眼睛中含有探测形象运动的特种细胞组织,这些细胞促使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拥有一种生理性的需求:人的视觉不会老是停留在一处,而是不断地转移视线,不断地变换着角度来观察世界。电影是用声音画面来记录形象和重现运动的,而蒙太奇的运用,正好满足了人类观察外界事物时不断追寻新目标的方式,重现了我们在现实环境里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证据,在电影蒙太奇组合中,我们发现有的导演喜爱使用“快切”或“慢切”的方法,它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观察视像的节奏。一样事物,你非常喜爱,你就会仔细地、缓慢地观察,电影在此就会使用“慢切”,让画面的运动慢下来,意即“让你一次看个够”;相反,如果非常紧张地奔跑,或是对所看事物没有兴趣,眼中的事物就会一扫而过,电影在这里就会使用“快切”,于是,快切、慢切等组合手法,就构成了蒙太奇的节奏。

电视文学样式
作品式、节目式、栏目式。作品式――初期常用形式,诸如《小巷通向大街》、《最后一片叶子》;节目式――中期常用形式。比如《壶王》由主持人与演员对作品的介绍、电视小说、文学评论(南大凌焕新教授介绍什么是微型小说)组成;《系于一发》由电视小说、译者短语、演员絮言组成。其目的一是突出电视化特色(其实小说本身也常有前言后记),二是有利于观众的接受;栏目式――如《梦故乡》由作家介绍、作品展现、专家评论、读者感受组成。在“作家介绍”里,它直接请作家汪曾祺出镜,由作家本人介绍自己的生平、作品和创作意图。在“作品展现”里,采用电视文学作品的形式,重点介绍了散文《我的故乡》和《异秉》、小说《受戒》和《大淖纪事》。在“专家评论”里,由文学史家陈辽、作家艾煊、文集主编陆建华、评论家王干,对汪曾祺的人品和文品给予了热情和崇高的评价。在“读者感受”里,由研究生章红、干部张原、演员马军勤讲述了阅读汪曾祺作品的感受。在不长的时间里,使观众对作家汪曾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初步领略了他独特的丰采。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电视艺术
电视艺术是指艺术类电视节目,如电视戏曲、电视歌舞晚会、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剧等;一切电视节目都含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这个角度说,亦可泛指电视节目。一般认为,电视艺术是继电影艺术之后的“第九艺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30
你有钱就可以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27
参见《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