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末年之前,围棋文献中并未出现“官子”这一术语。直到过百龄的《官子谱》问世,这个词才首次出现在围棋著作中。在此之前,人们常用“收著”、“收尾”、“残局”等词汇来描述围棋游戏的最后阶段。例如,明代棋手雍皞如因出色的官子技巧在比赛中常以收著取胜,冯元仲在《弈旦评》中对此有所评价。
过百龄的《官子谱》问世后不久,曹元尊在此基础上编撰了另一部《官子谱》,但遗憾的是,这些早期的官子研究著作已失传。尽管如此,过百龄和曹元尊的贡献开启了官子研究的先河,后续的官子著作如陶式玉的《官子谱》和卞立言的《弈萃官子》相继出现,其中陶式玉的著作尤为知名,他在康熙年间编撰,以过百龄的《官子谱》为基础,融入了吴瑞徵和胡安士对局中的官子内容,堪称翻新之作。
陶式玉的《官子谱》在康熙三十三年刊印,其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与《玄玄棋经》齐名的“诘棋”名著。而清代嘉庆年间,卞立言在其高徒身份下编撰了《弈萃官子》,这部官子卷汇集了明末至清代的围棋精华,是官子理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反映了康乾盛世时期官子理论的深度。
总结起来,陶式玉的《官子谱》和卞立言的《弈萃官子》都源于过百龄的《官子谱》,官子一词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围棋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里程碑,过百龄的贡献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