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怎么样,你们对他的评价高吗

如题所述

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15
话说诸葛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到私密记事本
邋遢天使 发表于2009年08月09日 01:01 阅读(5) 评论(2)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已经被世代尊崇的诸葛亮原来也没有那么完美,收集了一些资料如下:

此人被历代知识分子赞美,有关诗词就多不胜数。诸葛亮为什么得到如此美名呢?因为知识分子的虚荣心,想想看,一个大儒,被人三请才出山,多光荣,多有面子啊,于是,诸葛亮就成了历代知识分子意淫的对象,直到今天。而才能远胜于他的曹操却大受贬低,因为曹操杀了杨修,我们知识分子怎么可以被杀呢,尽管杨修违反军规该杀。同样的,毛主席和雍正也得罪了知识分子,于是被不断的咒骂,尽管二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伟人,南山集案是某知识分子联合皇子推翻雍正的政府,这在现在的中国和美国都是不允许的行为。所以,要在中国历史获得好名声,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知识分子。而唐朝的李隆基有什么出色的本事么?不就是对诗人比较好么,因此,尽管李隆基抢了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尽管李隆基重用杨贵妃的哥哥,那个无能而又贪财的杨国忠,最后导致安史之乱,让唐朝人口损失三千万以上,但是,历代的知识分子不管这些,只要对知识分子好,他就是好。呵呵~~~~~~~

诸葛亮心胸狭窄,不能用人,不能容人,自认为自已天下第一聪明能干,不给别人发挥的机会。整个执政期间没有招聘人才,也没人才投奔。 三国鼎立,魏国是战将千员,雄兵百万,江东孙权也在设立“招贤馆”广招贤能。而刘备的军中却只有刘关张三兄弟及赵云,这些人都是刘备自己创家立业时聚拢的人才,诸葛亮任军师之后没有任何改观。后来”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是关羽收来的降将,之二马超是刘备的世侄,鲁莽的张飞也收个老将严颜,诸葛亮是寸功未立。不但如此,大将魏延降蜀时还险遭着葛亮的毒手。出祁山时费尽周才折收了个姜维。然而已是无力回天,姜维也只是帮诸葛亮办理了后事而已。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足见诸葛亮的用心,处处显示自己,打击别人。明知道关羽和曹操交厚,偏偏让关羽把守华容道,杀了关羽的锐气,显示自己的权谋。事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反而骗得刘备赞美:“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诸葛亮有野心或私心太重。白帝城刘备托孤,让其取而代之,此时刘备可能有杀诸葛之心。因刘备点破其野心,所以诸葛亮借口北伐,抓住兵权不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有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蜀军屡出祁山,有六次是诸葛亮亲征的。当时大将魏延提出建议从子午谷出兵,兵贵神速,可以闪击魏国。多次建议遭到诸葛拒绝,而由斜谷饶道出兵。结果屡出未果,节节败退。后来军事科学院及国防大学等军事院校研究战例时都认为诸葛亮属于贻误战机,最起码应该采用魏延分兵两路的建议,尤其是在司马懿未当统帅前若采用此法,蜀军很有可能一统天下。

诸葛亮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正确建国原则: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待天下有变后再出奇兵,统一天下。当时形式应休养生息,训练精兵,待机面动。诸葛身为托孤重臣,因该审势度势,先治理好朝政再图大业。然而,诸葛氏不顾朝野反对,前后出师表极力要圆满所谓一统天下之先帝遗愿。司马懿才是当时的最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能知已知彼,每次与诸葛亮交战,每仗均立于不败之地。以司马懿当时的环境,最好的结果就是和诸葛亮打持久战,以不胜不败为最高境界。

诸葛亮最大的失误是在进图西川的人事安排上,按当时的人员,如果把赵云和凤雏留在荆州,诸葛自己同刘关张三兄弟进图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然而诸葛让凤雏陪王伴驾,自己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凤雏,加上凤雏先生的随机之策让刘备大为不悦,两人征途上就郁郁寡欢,使得落凤坡凤雏夭折,垂手可得的西川反而成了烫手的山芋。无奈诸葛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
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关羽心胸狭隘,居功自傲。当时联吴抗曹是蜀国的国策。然而若要贯彻国策需要博大的胸怀,这一点恰恰是关羽的弱点。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实属胡来,走麦城也就成为必然。刘备刚得西川,就失了老家,二弟三弟相继命丧黄泉。关羽被杀,刘备舍大义求小义,欲发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这般举动势必会破坏联吴抗曹之国策,打乱三国鼎立格局。诸葛本应力谏,即使诸葛劝阻不了刘备也应该亲自辅佐刘备征讨,因为75万的倾国之兵是蜀国的家底,刘备不懂兵法,诸葛是深知利害的。他不随军出征主要也许是不想担当破坏吴蜀联盟之责,选择退避,实属卖主求荣。以致后来蜀军被东吴火烧连营,大军血本无归,刘备郁闷而死。

1.不会保养身体,殚精竭虑,过度劳累。这一点他自己和司马懿最清楚,在《三国演义》中有明确的叙述:蒋琬向他建议多休息,他自己也说自己清楚,太累了从长远讲反而不利国家,但一想到先帝就忍不住操劳;司马懿也说过,像诸葛亮这样,操劳这么多,吃这么少,命不久矣。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怪自己没保养好。
2.不会识人。蜀国赖以立国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是刘备选中的,刘备死后,这帮人老的老,死的死,蜀国成器的人没有几个,除了一个姜维,诸葛亮几乎一个人才都没有发掘,国中几无可用之人。特别是,刘备都嘱咐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还是用了他,结果失街亭,错过了最有机会的一次北伐的胜利,还是靠老赵云才全身而退。
3.疏于教导幼帝。刘备死后,他把几乎全部的静力用到考虑北伐上,疏于对刘禅的教育,导致刘禅贪玩成性、周围的太监趁虚而入,刘禅终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须知幼帝才是国家的未来,才是国家的根本。诸葛亮要报先帝之恩,实在是逐本而求末。
4.太急于北伐,没有讲求步骤和计划,六出祁山,时间都很密集,蜀国本来就不富,又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将士厌战,百姓受苦,这样急功近利,是无功而返的一个重要原因。

1.太聪明.聪明是好事,但任何方面只要过度就是缺点. 2. 让自己活太累.人都要善待自己,他这点都做不到,可以说是个大缺点

(一)不能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

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为尚书令”,与群僚相处,“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费祎为魏之降人所杀。杨举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其在太守任上有什么作为。诸葛亮所收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二人矛盾很深。费祎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 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执行诸葛亮不合实际的北伐政策,最终死于钟会之乱。

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蒋琬、费祎“咸防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已的好恶用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像李严、廖立、魏征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杀戮的结局。可见诸葛亮“任人唯贤”是虚,在用人上远不如“唯才是举”的曹操。

(二)不用改过自新之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旨,“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天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也不在李严。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以众将要求为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免官禄、节传、印缓、符策,削其爵士”,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徙梓渔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实为可惜。习凿齿亦言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不注意锻炼人才

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则是绝对不抵抗的“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簿”。这种战术完全漠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的个人专断。这无疑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蜀汉政权所用的后续人才。
第2个回答  2009-08-17
三国中被称作2家的只有曹操和诸葛亮,这是真理。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为了“抗衡”诸葛亮,有些人还抬出周瑜、司马懿说事儿,然而,他们“抗衡”得了吗?
周瑜,满打满算,就打了“赤壁之战”这一场硬仗,还是在自己的“主场”。即便是赤壁之战,也不是他独自打的:“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先主(刘备),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无论从哪个资料看,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单独打的。周瑜功劳确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我们还是看看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故而袁子说: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希望大家都看看历史,好好考虑,不要胡言乱语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8-15
我对他的评价不怎么高
1 诸葛亮其实并不聪明 他只不过是治国的能力高些 也就是内政 他是被演义神话了的 如果演义不神话他 估计今日崇拜他的人就不多了吧
另外 三气周瑜 骂死王朗 气死曹真 火烧博望【是刘备烧的】 借东风 草船借箭【是吴国做的】 智算华容【没这事 刘备自己跑到华容去的 可是去的时候曹操已经走了】 舌战群儒 赔了夫人又折兵 八阵图【有是有 但不是迷宫】 七擒孟获 后出师表【后人伪造】 空城计 火烧上方谷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诸葛亮用兵【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等等 都是假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第4个回答  2009-08-18
诸葛亮,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斗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死了还以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可谓传奇人物.就这样一个人物,鲁迅评价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我认为说得一点都不过分.首先,肯定一点的是诸葛亮的确是个大忠臣,一生唯谨慎,鞠躬尽瘁;其次,他足智多谋不假,却少了帝王的霸气,否则,又为何只配做个谋臣;再者,诸葛亮作为正面人物,被作者说得"神乎其神",可以理解,但我看,他的"神算"也掺含"运气":假如火烧赤壁之时,没有东风,还会嬴么?假如草船借箭之时,雾气散尽,还能完成任务么?假如坐于空城之上弹奏时,流露出一丝紧张,还会守住城池么?;最后,他为了先主,负责教育小后主(其乃不可雕之朽木),呕心沥血写下<<出师表>>,有用么?当然,忠心可嘉,但他这是对牛弹琴啊!

诸葛亮,一世英明,他的事迹,在罗贯中笔下,坏事也成好事,这也是不公平的!!

(小生在此小议一番,如有不同看法,敬请指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