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一县令得鼠画),(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编辑本段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作画,作了一幅鼠图并装裱成卷轴,献给县令。县令起初不知道爱惜它,随意的把这幅画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于是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不是这样的猫。(县令)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编辑本段注释
1. 东安:古地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2.善:善于;擅长。
3.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轴:画卷
4. 邑令:县官
5. 漫:漫不经心,随便
6. 旦:早上。
7.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8.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9. 物色:察看
10. 逮:等到。
11.踉跄:跌跌撞撞的样子,形容猫跳跃捕抓的样子。
12.以:用
13.然:这样
14.始:才
15.为:是
16.者:这样
17履:屡次
18作:做了。
19逐:追赶要点导引
1)选自《独醒杂志》,南宋曾敏行编著。所收故事题材很广泛,可读性较强。
2)词的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某一词类的,而不兼其他类,但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临时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如“令怪之”中的“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在某些文章中,会出现"令初不知爱,漫县于壁"的字样,"县"同"悬".
编辑本段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才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效果很好。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