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对土壤的作用、AND、{实验}、

1.在前节课中我们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科书认为‘生物的存在也能影响环境’并举例说‘例如,蚯蚓的钻穴呵取食等活动课时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当时有个学生曾对此表示怀疑。想一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去探究’蚯蚓的活动能否是土壤变松‘的问题吗?、

2.读一读下列’知识窗‘中有关’谷粒、破旧衬衫静置于暗处,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的实验,你一定不会同意他的实验揭露。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来证明他是错误的,你打算怎么做?、

外加======、上文的知识窗是【自然发生说】、

额。。。。可能内容有点多啊、

就请大家漫漫看、

明天之前告诉我哎、
不然我惨鸟!!~~、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其经济价值很高。蚯蚓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通过它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蚯蚓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故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 蚯蚓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所以养殖蚯蚓也是解决动物蛋白饲料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25℃,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二、饲料的处理和发酵

凡无毒的植物性有机物质,经发酵腐熟均可作为蚯蚓的饲料。作物秸秆或粗大的有机废物应行切碎,垃圾则应分选过筛,除去金属玻璃、塑料、砖石和炉渣,再经粉碎;家畜粪便和木屑,则可不进行加工,直接进行发酵处理。把经过处理的有机物质混合均匀,其中以粪料占60%,草料占40%左右的粪草混合物为最好。尔后加水拌匀,含水量控制在40%~50%, 即堆积后堆底边有水流出为止。堆成梯形或圆锥形, 最后堆外面用塘泥封好或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经4~5天, 堆内的温度可达50℃~60℃,待温度由高峰开始下降时,要翻堆进行第二次发酵,将上层的料翻到下层,四周翻到中间,使之充分发酵腐熟,达到无臭味、无酸味,质地松软不沾手;颜色为棕褐,然后摊开放置。使用前, 先检查饲料的酸碱度是否合适,一般PH在6.5~8.0都可使用。过酸可添加适量石灰,过碱用水淋洗,这样有利于过多盐分和有害物质的排除。饲用前,先用少量蚯蚓试验饲养,如无不良反应,即可应用。

三、选用适当的养殖方法

养殖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即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

1.容器养殖法。钓鱼爱好者培育钓饵或城市庭院养花者最为适合!!初次饲养时, 先在饲养容器内放上10~30厘米厚的基料(即发酵腐熟的蚯蚓饲料),然后在饲养容器的一边,自上而下挖去宽3~6厘米的基料,在此处加入取自地下33厘米以下的泥土。只要把蚯蚓放在泥带上,洒些水,蚯蚓就会很快钻入泥土中。如果基料不适合蚯蚓的要求,它就在泥带中生存,只在觅食时才把头伸进基料。若是基料适合蚯蚓要求,蚯蚓就会很快钻入基料中。基料消耗以后,需要喂饲料,一般采用块状料投喂法。加料时,先把饲料面上的陈旧料连同蚯蚓向饲养面的一方堆拢,然后在空白面上加发酵好的饲料。经过1~2天,陈旧料堆内蚯蚓纷纷进入新鲜饲料堆中,再移去上面的旧饲料( 蚓粪),蚯蚓和卵就这样分开了、陈旧料中有大量卵泡,收集后另行孵化。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就地取材、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2.田间养殖法。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沟槽, 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厘米左右, 放入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冬天可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以便促进蚯蚓活动和繁殖能力。由于蚯蚓的大量活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能好,可以实行免耕。所以这是一种适于农村多种用途,简单易行的养殖方法。

3.工厂化养殖法。 这种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场地和设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蚯蚓。

四、加强饲养管理

1.加强日常管理。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 日常要保持它所需要的适宜湿度和温度,避免强光照射, 环境要安宁。冬季应加盖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温,夏季种植高科作物遮荫,并洒水降温,保持空气流通。

2.适时投料。 在室内养殖时,养殖床内的饲料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成粪便,必须适时给以补料。 补料一般都采用上投法,即在原饲料上覆盖新的饲料。 室外养殖时,要在养殖基地上开挖一定规格的埋料沟,上覆盖一层薄土,以利蚯蚓摄食。

3.注意问题。其方法是:室外大面积养殖时,要搞好清沟排渍; 室内养殖时应使养殖床上饲料透气,滤水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养殖床上面加盖,晚上开灯,防止逃走。

4.定期清除蚓粪。 室内养殖时,必须定期清除蚓粪,以保持环境的清洁。室外养殖时,地上的蚓粪是农作物的好肥料,不必清除。

5.适时分解。 在饲养过程中,种蚓不断产出蚓茧,孵出幼蚓,而其密度就随着增大。当密度过大时,蚯蚓就会外逃或死亡,所以必须适时分解饲养和收取成蚓。

6.防止敌害。要预防黄鼠狼、青蛙、鸟、鸡、鸭、蛇、老鼠等生物的危害。

五、蚯蚓的收取。

收取成蚓可以与补料,除粪结合起来进行,具体方法有下面几种:

1.光照下驱法。利用蚯蚓的避光特性,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用刮板逐层刮料,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部,最后蚯蚓采集成团,即可收取。

2.甜食诱捕法。利用蚯蚓爱吃甜料的特性,在采收前,可在旧饲料表面放置一层蚯蚓喜爱的食物,如腐烂的水果等,经2~3天,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里,这时即可将成群的蚯蚓取出,经筛网清理杂质即可。 3.水驱法。适于田间养殖,在植物收获后,即可灌水驱出蚯蚓;或在雨天早晨,大量蚯蚓爬出地面时,组织力量,突击采收。

4.红光夜捕法。 此法适于田间养殖。利用蚯蚓在夜间爬到地表采食和活动的习性,在凌晨3~4 点钟,携带红灯或弱光的电筒,在田间进行采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2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其经济价值很高。蚯蚓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通过它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蚯蚓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故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 蚯蚓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所以养殖蚯蚓也是解决动物蛋白饲料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25℃,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二、饲料的处理和发酵

凡无毒的植物性有机物质,经发酵腐熟均可作为蚯蚓的饲料。作物秸秆或粗大的有机废物应行切碎,垃圾则应分选过筛,除去金属玻璃、塑料、砖石和炉渣,再经粉碎;家畜粪便和木屑,则可不进行加工,直接进行发酵处理。把经过处理的有机物质混合均匀,其中以粪料占60%,草料占40%左右的粪草混合物为最好。尔后加水拌匀,含水量控制在40%~50%, 即堆积后堆底边有水流出为止。堆成梯形或圆锥形, 最后堆外面用塘泥封好或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经4~5天, 堆内的温度可达50℃~60℃,待温度由高峰开始下降时,要翻堆进行第二次发酵,将上层的料翻到下层,四周翻到中间,使之充分发酵腐熟,达到无臭味、无酸味,质地松软不沾手;颜色为棕褐,然后摊开放置。使用前, 先检查饲料的酸碱度是否合适,一般PH在6.5~8.0都可使用。过酸可添加适量石灰,过碱用水淋洗,这样有利于过多盐分和有害物质的排除。饲用前,先用少量蚯蚓试验饲养,如无不良反应,即可应用。

三、选用适当的养殖方法

养殖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即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

1.容器养殖法。钓鱼爱好者培育钓饵或城市庭院养花者最为适合!!初次饲养时, 先在饲养容器内放上10~30厘米厚的基料(即发酵腐熟的蚯蚓饲料),然后在饲养容器的一边,自上而下挖去宽3~6厘米的基料,在此处加入取自地下33厘米以下的泥土。只要把蚯蚓放在泥带上,洒些水,蚯蚓就会很快钻入泥土中。如果基料不适合蚯蚓的要求,它就在泥带中生存,只在觅食时才把头伸进基料。若是基料适合蚯蚓要求,蚯蚓就会很快钻入基料中。基料消耗以后,需要喂饲料,一般采用块状料投喂法。加料时,先把饲料面上的陈旧料连同蚯蚓向饲养面的一方堆拢,然后在空白面上加发酵好的饲料。经过1~2天,陈旧料堆内蚯蚓纷纷进入新鲜饲料堆中,再移去上面的旧饲料( 蚓粪),蚯蚓和卵就这样分开了、陈旧料中有大量卵泡,收集后另行孵化。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就地取材、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2.田间养殖法。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沟槽, 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厘米左右, 放入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冬天可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以便促进蚯蚓活动和繁殖能力。由于蚯蚓的大量活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能好,可以实行免耕。所以这是一种适于农村多种用途,简单易行的养殖方法。

3.工厂化养殖法。 这种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场地和设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蚯蚓。

四、加强饲养管理

1.加强日常管理。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 日常要保持它所需要的适宜湿度和温度,避免强光照射, 环境要安宁。冬季应加盖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温,夏季种植高科作物遮荫,并洒水降温,保持空气流通。

2.适时投料。 在室内养殖时,养殖床内的饲料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成粪便,必须适时给以补料。 补料一般都采用上投法,即在原饲料上覆盖新的饲料。 室外养殖时,要在养殖基地上开挖一定规格的埋料沟,上覆盖一层薄土,以利蚯蚓摄食。

3.注意问题。其方法是:室外大面积养殖时,要搞好清沟排渍; 室内养殖时应使养殖床上饲料透气,滤水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养殖床上面加盖,晚上开灯,防止逃走。

4.定期清除蚓粪。 室内养殖时,必须定期清除蚓粪,以保持环境的清洁。室外养殖时,地上的蚓粪是农作物的好肥料,不必清除。

5.适时分解。 在饲养过程中,种蚓不断产出蚓茧,孵出幼蚓,而其密度就随着增大。当密度过大时,蚯蚓就会外逃或死亡,所以必须适时分解饲养和收取成蚓。

6.防止敌害。要预防黄鼠狼、青蛙、鸟、鸡、鸭、蛇、老鼠等生物的危害。

五、蚯蚓的收取。

收取成蚓可以与补料,除粪结合起来进行,具体方法有下面几种:

1.光照下驱法。利用蚯蚓的避光特性,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用刮板逐层刮料,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部,最后蚯蚓采集成团,即可收取。

2.甜食诱捕法。利用蚯蚓爱吃甜料的特性,在采收前,可在旧饲料表面放置一层蚯蚓喜爱的食物,如腐烂的水果等,经2~3天,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里,这时即可将成群的蚯蚓取出,经筛网清理杂质即可。 3.水驱法。适于田间养殖,在植物收获后,即可灌水驱出蚯蚓;或在雨天早晨,大量蚯蚓爬出地面时,组织力量,突击采收。

4.红光夜捕法。 此法适于田间养殖。利用蚯蚓在夜间爬到地表采食和活动的习性,在凌晨3~4 点钟,携带红灯或弱光的电筒,在田间进行采收。
第2个回答  2009-09-23
1.知识与技能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环保意识。

引言

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生存,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那么生物是怎样影响环境的呢?对这个问题举例及分析是本节的重点。设计探究实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是难点。因为探究实验的设计和过程有许多要求,操作不准会使获得的结论不正

确。



1.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防风固沙。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这样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量等。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维持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要从环境中获得。环境对生物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例如,柳杉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而能够净化空气;鼠对农作物、森林、草原等都有破坏作用;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例1】 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可是一 般的小鸟只产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分析:通过本题学会分析生物如何去适应环境,并会解决此类问题。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鸟只产几个卵是对环境的适应。因为鲤鱼的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且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后代成活率太低,所以产卵量多;小鸟受精作用在体内完成,小鸟对后代保护得好成活率高。

答案:见分析内容。

金钥匙:通过本题加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理解。

【例2】 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会是哪些生物类群?请分析说明理由。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题是分析环境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存。通过本题来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会是植物,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没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不但植物不能生存,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无法生存,细菌等微生物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

金钥匙:本题要求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较深的理解。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但大熊猫因传统食物箭竹开花死亡而挨饿,这种现象属于(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应激性 D.反射

剖析:大熊猫以箭竹为食.是长期适应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由于环境改变,造成箭竹开花死亡,大熊猫缺乏食物而挨饿,这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

答案:B

金钥匙:本题考查了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生物适应环境而生存,但是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对环境的适应有一个度的限制。

【例2】 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这一牧区大量饲养山羊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剖析:生物因适应环境而生存,生物同时也影响环境。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啃食草根,这样影响了草的生长,长期下去将会破坏草场的植物,久而久之,草场将会不复存在,同时山羊也无法生存下去。

答案:山羊啃食草根,影响了草的生长。如果饲养的山羊过多,就会破坏草场植被。

金钥匙:本题考查了对生物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的理解。

【例3】 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A.生物能够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又能改变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剖析:地衣是生活在岩石上的一类特殊生物,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地衣中的真菌能从岩石的裂缝中吸收无机盐,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供给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又是从地衣中的真菌赖以生活的营养物质。可见,由于真菌和藻类之间的相互依存,使得地衣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同时,地衣在生活过程中分泌的地衣酸,能腐蚀岩石,使岩石变为土壤,从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地衣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D

金钥匙:此题考查了两点:一是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二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易错例题详解

【例1】 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河边垂柳的树枝长向河心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

错解:C

纠正:有的同学会误选C,认为大雁南飞是自然存在的,不是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河边垂柳树枝总是长向河心,因近河心一侧水分多.根生长多,茎的生长与根的生长有关;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干旱,为保水分,叶变成针形;秋天大雁南飞,是由于北方在严冬找不到食物,到南方去觅食。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是正常的生活,能松土,只是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对环境的适应。

正解:D

说明:通过本题来考查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例2】 生活在北欧的棕熊有冬眠习性,而生活在北极的白熊却无冬眠习性,这说明( )

A.白熊比棕熊更适应寒冷环境 B.它们的身体结构不同

C.棕熊不适应寒冷环境 D.白熊和棕熊食性不同

错解:C

纠正:从题干上看棕熊冬眠是逃避严寒,似乎是对严寒的不适应。其实冬眠是长期适应严寒的结果,若不适应那么就会死去。棕熊与白熊都适应严寒的环境,无非是形式不同,同时对寒冷的适应程度有差异。
第3个回答  2009-09-16
网上查Let go go go go go go go!!!!!!!!!!!!!!!!!!!!!!!!!!!!!!!!!!!!!!!!!!!!!!!!!!!!!!!!!!!!!!!!!!!!!!!!!!!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9-16
我建议你去网上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