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件很喜悦的事情吗”这句话的古文原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件很喜悦的事情吗”这句话的古文原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出处:

《论语·学而》

二、原文(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译文(节选):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四、注释: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扩展资料:

“乐”的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

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1

出处:孔子及其弟子〔先秦〕《论语》第十二章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扩展资料:

赏析: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12
来于孔子(论语)第一章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过的东西时时温习之,不也是一件很喜悦的事情?,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高兴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但也不怨恼,不也是品德高尚吗?
第3个回答  2009-09-1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论语.学而》
第4个回答  2020-08-1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