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巴金30年代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考研真题啊,哪位好心人帮帮忙啊

    巴金在现代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青春的赞歌”,后期是“沉痛的悲剧艺术”。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前期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主导面的反封建、反专制。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答题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处女作《灭亡》是1928年在法国写成的。当时巴金对国内革命屡遭摧残甚感失望和悲愤,正拼命翻译克鲁泡特金的著作,以寻求精神支柱,《灭亡》就是立志献身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这部长篇小说写一群青年为反抗军阀专制统治而进行种种社会革命活动,,时代背景比较模糊,所着力表现和赞颂的主要人物是从俄国民粹派英雄衍化而来的。巴金以一种充满浪漫激情甚至有点浮夸的笔调来写他的英雄革命者,不加节制地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心理体验灌注到这些人物身上。在《灭亡》中,巴金赞美而又惋惜殉道者杜大心,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作品正是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作品实际上是把杜大心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处理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并不是宣扬了什么主义,而是那种绝望而又抗争的献身精神,其中某些甜软而又抒情的恋爱情节与悲愤。压抑、暴烈的场景相互穿插,形成一种狂躁的气氛。“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大豆充溢着伤感情调,很少有英雄主义至上的气息,巴金的《灭亡》终于让读者有了自己的英雄,尽管是一个在暗夜里绝望呼喊的英雄。

    另一类是以描写封建家庭腐败与衰落为题材的家族小说,并且越来越把创作的着力点转到这方面。1931年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瑞珏、梅、鸣凤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民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作者极端憎恨旧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虐,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刻,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