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一份长沙韶山的简介啊?详细一点的、我要带团到那边去、找半天找不到!谢谢各位了!

如题所述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南省辖县级市,位于东经112.5 北纬 27.9 2003年全市总人口10万人,面积210.38平方公里。
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面积210平方公里。韶山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7℃,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58毫米,无霜期长达280天左右,年均日照数达1717小时;森林覆盖率达56%,空气十分清新,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誉。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韶山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以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为主体,以韶峰、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为基础,拥有7大景区82个景点,集旅游、瞻仰、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且历史文化、伟人文化、生态文化内涵丰富,开发前景非常好。建国以来,韶山共接待中外客人4000多万人次,近几年来每年来韶山游客在180万人次左右,2002年旅游总收入达3亿元。韶山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农业体系。农业基础好,旱涝保收,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和生猪基地,工业以铸造、电子、肉食、兽药、纺织等为主,有的产品已成为畅销国内外的名牌产品。韶山现有外来投资企业30余家,大部分经济效益良好。
韶山是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新中国建立以来,这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与重视,在党的领导下,韶山经过韶山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由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变为工农业迅速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水平普遍提高,纪念景点众多、服务设施完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由中共湖南省委派驻,正厅级,负责韶山纪念地和风景区的宣传、接待、建设、保护、管理工作。韶山市,县一级政府,1990年成立,辖区210平方公里。韶山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是中国优秀文明旅游城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访湘人士首选和必选的旅游目的。韶山市市[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毛泽东同志故居 “韶”乃虞舜时乐名。《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 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354)《辞海》据此诠释韶山:“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山有八景,风景优美。
虞舜,远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姓姚,号有虞氏,名重生,世称虞舜。他是继尧之后被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又一明君圣主。他为尧所器重,尧不但把盟主的尊位禅让于他,还把两位爱女娥皇、女英许配与他。
舜继位之后,为造福人类,开拓疆土,辞别爱侣,甘冒苦辛,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侍从们为舜帝载歌载舞,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蹈,山崖翕然,山鸣谷应,声震林木,凤凰闻乐展翅,嘤嘤和鸣。山间胜境,人间盛会,亘古传诵。日久,人们便把舜帝欣赏过的音乐称为韶乐,把他赏韶乐的山岭叫韶山。
秦至西汉属湘南县,东汉至晋未变。南齐废湘南县,遂属湘西县。隋开皇九年(589)入衡山县。唐天宝八年(749),改衡山县为湘潭县;自此至宋,属湘潭县。元湘潭县升湘潭州,韶山属相潭州。明代属湘潭县移风乡居义里;清代为湘潭县的第七部。
光绪十九年(1893)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湘潭县七都韶山冲上屋场。
民国时期先后属湘潭县的西二区,第九区、清溪乡和银田乡、清田乡。
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共潭湘区委(下辖湘潭、湘乡)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决定一分为二,划为韶山和白田两个区委。韶山区委下辖湘潭县清溪乡(即今韶山)和湘乡县湘西乡。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新中国建立以后,韶山建制曾多有变化。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68年,韶山为湘潭县属区,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期间,韶山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工业和旅游业等尚处于初创阶段。1967年底建成的韶山铁路,无疑为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观光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第二阶段:1968—1980年。韶山被升格为湖南省政府直接管辖的地级行政区,简称韶山区。1968年12月,根据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将原属湘乡县的白田公社祝赞大队划入大坪公社(毛泽东外祖家乡),并使其与原湘潭县的韶山区合并,组成韶山特别行政区,直属湖南省领导。这段时间,国家对韶山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韶山以宣传接待为中心的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扩建和兴建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火车站、韶山宾馆、饭店等大量服务设施,还举办了一些工矿企业和农田水利设施,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从清溪镇到韶山冲一线的旅游接待基本格局此时已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81—1984年。省辖韶山区被撤销,韶山仍为湘潭县属区。韶山的宣传接待由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专事。从这时起,韶山区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农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四阶段:1985—1990年。1985年韶山又从湘潭县独立出来,为湘潭市属县级区。为了搞好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服务,1986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韶山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决定韶山进一步开放,并明确规定韶山的性质: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风景旅游区,同时还决定把滴水洞也对中外游客开放。从此,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服务出现了新的面貌。韶山管理局以宣传教育、纪念地管理、旅游观光和休息度假型的多功能服务,代替了过去单纯的宣传教育模式。
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湘潭市韶山区,建立县级韶山市,属湖南省辖,由湘潭市代管。时辖6乡2镇:清溪镇、银田镇、大坪乡、永义乡、如意乡、杨林乡、银田乡、韶山乡。
1997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意乡升格为建制镇,全市辖5乡3镇。
2000年,韶山市辖3个镇、5个乡。
2001年底,银田乡与银田镇合并,建立银田镇,全市辖4乡3镇。
2004年,韶山市辖3个镇、5个乡。花为杜鹃花,杜鹃花代表着革命与幸福。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韶山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的湘中丘陵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3′52″-112°38′13″、北纬27°51′40″-28°1′53″。
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距湘潭市40公里,距长沙市120公里,人口10万。相传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又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到,女皆仙去。”韶山故此得名。现属湘潭市。湖南省设韶山管理局。
韶山,群山环抱,峰峦耸峙,气势磅礴,翠竹苍松,田园俊秀,山川相趣。韶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色彩神奇;青年水库融蓝天,映青山,碧波荡漾;慈悦庵的六朝松,神秘的“西方山洞”——滴水洞、虎歇坪、滴水洞八景屏等著名景观,点缀灵秀山川。
毛泽东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及新建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烈士陵园等为亿万人敬仰,给韶山增光添彩。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韶山主要景点:以及毛泽东故居景区、滴水洞景区、韶峰景区等。
毛泽东故居景区主要包括毛泽东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及新建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烈士陵园等。
毛泽东故居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栋房子的东头。东头十三间半瓦房,是毛泽东家的,西头五间半土砖茅房是邻居的。这栋普通农舍曾几经沧桑。它的修缮和扩建凝结着毛泽东的祖辈、父辈和他们兄弟的心血和汗水。从1878年毛泽东祖父定居时的五间半茅屋,经过前后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修修补补,其间遭火灾,遇抢劫,1918年才掀茅盖瓦,加修后院,扩建成十三间半瓦房(内含杂屋,其中半间指两家合用的堂屋)。1929年4月,反动派曾没收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产。于是,这栋房子和里面的家具,又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修葺,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1950年,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供国内游客参观。两年后又正式对外宾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
毛泽东诗词碑林 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韶峰半山腰,距毛泽东故居约3公里,1991年动工兴建,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园中由100块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等组成,收录了毛泽东的50首诗词,以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整个景园按照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分为5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个时期:第一区为毛泽东青年时代所写的诗词。第二区为大革命和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区为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第四区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毛泽东诗词。园中的诗碑,造型各异,变化无穷。即突出古朴.单纯的传统特色,又追求新颖别致、大胆变化,使诗碑与韶峰的自然美景浑然一体,令观者流连忘返。
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庆。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毛泽东纪念园 毛泽东纪念园位于毛泽东故居西侧约500米的层山叠岭之上,纪念园最初定名为“毛泽东之路景园”。景园的构思显然受到了全国许多大城市“世界之窗”微缩景观的启示,整座景园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在一九九五年底,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大小建筑近百处,集纪念、教育、游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景园便展现于世人面前。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最大的特点是将纪念意义寓于复制实物,让人们于游园之中感受历史进程。景园有两大入口,即南门与东门,南门由毛泽东故居前的通道自然延伸,过关公桥,跨韶河,绕韶山嘴,在桥与嘴之间砌有一仿古牌坊,引导游人北去,这非常符合当年毛泽东由南北上的征程。
毛泽东铜像 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
滴水洞景区:滴水洞是主席别墅,位于韶山冲西边的角落里,与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滴水洞天,是韶山风景中一个著名的景点群,由滴水幽壑、虎歇坪、龙头山等自然风光与滴水洞一号等建筑组成。滴水洞长约2.8公里,洞内有小溪,曲曲弯弯,幽壑口朝东北而开。小溪沿岸林木繁茂,挺拔的松林中夹杂着茂密的楠竹,而上百种野花漫山遍野地生长着。这里的珍贵林木有银杏、女贞、铁树等30多种,这里的花卉有映山红、梅、芙蓉、月季、菊花等上百种,这里的珍贵药材有金银花、甘草、沉香、白果等20余种,境幽景优是滴水洞幽壑的一大特点,人在景中如置身仙境。
韶峰景区:韶峰有八景,即韶峰耸翠、仙女茅庵、胭脂古井、塔岭晴霞、石屋清风、顿石成门、凤仪亭址、石壁流泉。《毛氏族谱》中关于韶峰八景有着这样的记述:
八景之传已入邑书之采登之,一以识吾姓得地之胜,一以嗣潇湘八景之响云。
滴水洞现立有韶山八景诗碑,上刻毛兰芳所撰《浪淘沙》八首,一词一景,词因景胜,景因词名。
韶峰耸翠
峭壁插霄间,扑压群山。箫韶流响白云关。绝顶才宽三五尺,秀挹天颜。 仙女去尘寰,石上苔斑。风梳雨沐绿云鬟。万古头颅新色相,月挂金环。
韶峰为韶山境内第一高峰。传说舜帝巡视江南,见一峰奇丽险峻,遍地奇花异草、古树苍松,遂在此设立神殿。后来,人们在韶峰顶上建造一庙,叫“圣帝庙”,也叫“仙顶灵庙”。
仙顶灵庙另一说,唐时韶氏三女在此得道成仙,故韶峰又叫仙女峰。其实,按新的学术观点看来,传说远古时,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曾寻夫而来,而韶乐本身就是早期文明时代祭祀日月山川女神的音乐,应该说仙女峰就是这种现象的遗存也是有道理的。
凤仪亭址
乐奏九成期,瑞应于斯,亭空凤去几多时?破瓦颓垣天爱惜,烟幕云帷。 远翥欲何之,琴瑟维持。高冈又长绿桐枝。圣德巍巍天地永,正好来仪。
相传舜帝南巡时,命在此演奏韶乐,美妙动听的音乐响起,瞬间百鸟和鸣,凤凰翩翩起舞。舜帝在九嶷山升天后,凤凰又飞回韶山。韶山的百姓便在凤凰栖身的梧桐树旁,修造了一座“凤仪亭”。如今,凤仪亭坐落在仙女庵的后面。
仙女茅庵
山深别有天,草木皆仙。茅庵丹灶筑当年。道成女子今何在?一座金莲。 晨钟暮鼓边,惊醒尘缘。高僧无事抱云眠。何必普陀观自在?面壁依然。
相传唐时青州府有三女——韶氏、桓氏和
黎氏立身修道。一日,三女来到韶峰,见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她们在半山腰搭了个茅棚栖身。自此,为善积德,潜心修道,后来,修成正果,成道登仙。又有传说,当地百姓为纪念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而修造此茅庵。《毛氏族谱》中有《仙女庵记》,记述了这两种传说。
仙女庵建造在韶峰半山腰上,如今草庐茅舍依旧,大门门楣上依稀可见庵名。
胭脂古井
仙迹寄高冈,古井流香。胭脂笑问为谁妆?色即是空空即色,春雨斜阳。 一派玉琼浆,寒碧冰芒。无纤尘染影岚光。参透神仙中妇艳,红粉何妨?
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此路过,见一泉井,水平如镜,便对水梳妆,一不小心,胭脂掉落井中,顿时井水呈粉红色。胭脂古井即由此而来。据称,在这里以水照镜,姑娘变得更漂亮,小伙子变得更英俊,老年人则可返老还童。
石屋清风
砖瓦莫为功,栋宇凌空。神工鬼斧石琼宫。九转丹成仙去后,剩得清风。 云雾卷帘栊,彩挂晴虹。月明灯火澈宵红。金屋几多沉草径,笑倒仙翁。
石屋,又称“玉石宫”,坐落在韶峰北侧的鳜鱼峰上。传说很久以前,韶山铁皮桥一带都是汪洋一片。舜帝到韶山,带领人马疏通水道,让水往东海流去。一日,有一鳜鱼仙,已炼成半仙道行,自认为仙术道行精深,前来捣乱,被圣帝一掌推在韶峰北面,现出一条大鳜鱼来。为了防止鳜鱼逃跑,圣帝用一只小巧玲珑的玉石香炉镇在鳜鱼身上,只听得大叫一声,鳜鱼化作一座山,这山正好挡在韶峰北面,这便是鳜鱼峰。只是镇在鳜鱼仙身上的玉石香炉在鱼脊上立脚不稳,香炉侧倒过来,于是变成了一座石屋。石屋如今还在,它可容下20多人,石屋门是个方桌大小的洞口。人们走进石屋,清风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因此,人们叫它“石屋清风”。
顿石成门
门户别开奇,两石为之。一关不许野云驰。春色满林关不住,摇曳生姿。 雨过碧玻璃,雾锁烟司。闲花野鸟各支持。若得当年由也宿,夫复何疑?
此门相传为梦公所立。梦公为一道姑梦后所生。梦生子从小未见过也不知谁是他的生身父母,由一采药老人带养并供其习文练武。梦生子长大投军参战,立有战功后解甲归田,孝顺养父。一日,梦生子默念生身父母,跪拜天地,忽闻一声霹雳,他所站立的两块褐石猛涨数丈之高,撑天而立,有如天门。生母出现与养父相认,梦生子也在石门下拜见亲娘。顿石成门之景由此得来。
仔细端详,石门有女阴象形之态,此为生殖崇拜之孑遗。浪淘沙词正是含蓄地表达了这层深意。
塔岭晴霞
峰峦泼翠鲜,岭断云连。横中一塔插空天。睛光暮色霞烘里,玉烛摇烟。 风雨自年年,破补苔钱。春风无主鹤高眠。好欲招来询甲子,沧海桑田。
传说韶峰旧时有一条专吃生灵精血的蜈蚣精,整日喷发毒雾,使得这一地区浮云阴沉、乌烟瘴气、不见天日,于是太乙真人用宝塔将它镇服,此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霞。此塔位于韶峰南山腰,塔岭晴霞因此得名。
石壁流泉
素练影空悬,瀑布飞泉。佛幡高挂五云边。半点红尘飞不到,石上姻缘。 撑起半边天,清洁澄鲜。水晶帘卷万家烟。说与王维难着笔,此景才仙。
韶峰东面有一处瀑布,人称石壁流泉。相传是鱼龙女凿石引泉而得名。原来,洞庭湖中有一尾红鲤,已修成龙体,并看中了狮子山顶的“金盆蓄水”处,与鱼虾为伴,自由嬉戏于水池之中。一天,一个叫庞生的小伙子使鱼龙女动了心,便变成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同他相见。两人一见钟情,喜结伉俪。有一年,久晴未雨,田地干涸,颗粒无收,连百姓喝水都很困难,庞生决心为乡亲们解愁排难,出门找水。鱼龙女亦随同前往。他俩终于找到了一处长有苔藓的石壁,鱼龙女断定那儿必有泉水相通。于是,不顾龙宫封旨,也不信难活七天的戒条,一心凿壁引泉,引水拯救乡亲。鱼龙女和庞生共干了三天三夜,石壁终于凿穿。夫妻俩的行为,感动了地方诸神,天庭也闻知他们积德救民的功绩,即派神灵下界,引渡鱼龙女和庞生成仙而去。石泉流淌至今,常年不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8
晕,是湘潭韶山好吧
第2个回答  2012-03-01
不知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