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历史

谁知道哈工大具体的历史啊

  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经过八十余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理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开放式、研究型的多学科的全国著名、在国际享有一定声望的重点大学。

  哈工大自建校开始,就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学校,解放后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校合并使哈工大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以学科划分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山东威海校区)、食品研究学院、国际经贸关系学院以及外语系等17个学院(系)。学校设有68个本科专业,100个硕士学位点,68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和18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研究生院在1995年首次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是受到表彰的十所研究生院之一,并于1999年荣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到目前,我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一万余人。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343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57人,有教授737人,副教授11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19人(含双院士1人),有博士生导师594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科研队伍,科研工作硕果累累。2004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9亿元,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努力工作,争取在若干领域中取得一批国际有影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占地近100公顷的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于1992年成立,十年来相继完成工业基地、科技市场等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良好,贡献突出,得到国家和省、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全力支持。

  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之一,被誉为"北方硅谷"的哈工大科技园于2000年11月正式挂牌。"十五"期间将在58.6公顷土地上建成一百万平方米大型园区,成为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现在哈工大各类在校学生总数55,55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38840人。在建国前二十九年中,共培养学生三千五百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五十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将军以及一批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面向21世纪,哈工大的奋斗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重点建设,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哈工大正以不懈的努力,开拓进取,向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挺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如今,80多年过去了,哈工大已经成为在国际享有很高声望的重点大学。
桃李满天下的名校

哈工大自建校开始,就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学校。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2000年6月,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建大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记者了解到,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到目前,该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一万余人。

在建国前的29年中,共培养学生3500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50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历史上是国际大学

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办。1920年5月开始筹建,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校舍暂用原俄领事馆上层楼房。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1922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工大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前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前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

聘请70位外国专家从教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第2个回答  2020-03-17
哈工大一般指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享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其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校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筹),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其中校本部校园面积347.49公顷,建筑面积203.86万平方米
;专任教师总数为3695人,其中正高职1122人,占教师总数的30.4%,副高职1534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75.7%;下辖20个学院,开办87个本科专业。
第3个回答  2021-08-31
科学史上的的大丑闻——“水变油”闹剧
  1992年月11月22日,一家私营企业——洪成新能源澎化剂有限公司在哈尔滨成立,它的成立与水变油这桩尚未证明的“科学发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它的始作俑者是王洪成。按他的话说,他是经历了7次的实验,直到1983年11月7日才研究成功的。他的理论是配制出一种母液,然后按1:100000的比例兑上普通的水便变成了“水基燃料”, 这种燃料完全可以替代汽油用于汽车的燃烧,而且其燃烧值比汽油还高,成本仅为汽油的千分之一,还没有任何污染。他用类似方法配制的柴油、重油膨化燃料,使用亦优于传统的柴油和重油。
王洪成声称,这种母液的生产很简单,且成本低廉,只用一台简易的机器每20分钟就能生产出1吨,而这1吨就能配制水基燃料10吨。王某的实验已达数百次,现场参观乃至操作过试验的领导不下十余人。一位研究人员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们能够自己重视起来,王某的产品一年就可以覆盖全世界,晚一天开发王某的发明成果,人类就多一天犯罪。”
王洪成的“发明”刺激了某些人急于暴富的神经,迎合了某些领导迫切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志。期间,一些著名科学家卷入其中,因此欺骗性很大。正如何祚庥院士所尖锐指出的:水变油丑闻的高潮是由科学家掀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曾联名10位教授上书最高权力层,保证水变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中央领导没有理睬。去年(95年)5月全国科学大会时他们又跑到会场散发鼓吹水变油的材料,10位教授还在上面签了名。结果宋健把他们撵走。王洪成案发后,14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将事件追查到底,但有关部委的回答是,王洪成是个骗子,但水变油实验还是成立的。那些科学们大部分仍坚持水变油是真的。
在某些科学家推波助澜之下,一些领导对他的“发明”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全力支持。一时间王洪成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此事前后折腾了10多年。后来越搞越大,成立了洪成燃料公司,高峰时全国有三百多乡镇、国营企业投资,总投资额估计超出三个亿。王洪成也一跃成了“大腕”,有关部门向他要配方,他竟提出要给他个副总理干他才肯交出。后来有关部委还是妥协了,给了他一个什么基地副司令。几家重要的部委都为他大开绿灯。1993年1月28日,《经济日报》两名记者发了一篇半版的文章,题目是《水真能变成油吗?》,称此是继传统四大发明以来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许多小报更是大加介绍,水变油一下子被炒成热点新闻。
其实,这是一起早在三十年代就已在美国被揭穿的伪科学骗局,当时福特汽车公司搞过,后来骗局败露了。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苦于能源不足也开发过这个项目,后来真相大白,山本五十六大怒,杀掉了愚弄帝国海军的骗子。
就王洪成的“发明”方面的科学研究暂且不谈,但他已经犯了几个基本科学常识性的错误。
首先,水和油分子式的不相通性否定了二者之间的转化;其次,王洪成关于石油形成的“独到”理论无任何科学数据及原理加以验证。
然而闹剧却在继续升温,抱着侥幸心理的某些人总希望王洪成能侥幸出现“科学奇迹”。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祚庥感到事态过于荒唐,便写了篇质疑文章,但各大报纸称奉某权力部门通知,对此问题不展开讨论。1994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科普工作几点意见出台,其中提要反对伪科学。在一次研讨会上,科委主任宋健听说何祚庥的文章还未登出,就让何以宋健的名义打电话到科委属下的《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但仍不顺利。最后宋健亲自批条说,争鸣总还是可以的吧?一篇文章就这样拖了两年才得以发表。
此后,科学界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大,揭露文章相继发表。王洪成的行径引起了人们更多的疑惑,狐狸尾巴渐渐露出来了。
95年,何祚庥联合14名科学界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要求对“水变油”骗局立案调查。《中国石油报》的一位记者顶着很大的阻力进行调查,基本搞清这一假发明已导致了国家财产4个亿的直接损失。
严重的事态终于引起最高层的重视,决心彻查此案。闹剧的王洪成被绳之以法告终。但它使国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使科学界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
因为此事哈工大至少损失了两名院士,本来可以评院士的,因为当时许多院士在校长杨士勤、党委书记吴林推动下联名签字证实水变油的科学性,只有马祖光院士拒绝签字,事后也证明老先生的决定是对的,这件事对哈工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作为工科学生,我们一定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真理,很多事时候在利益的驱动下回蒙蔽我们的双眼,此举当时一度给社会带来一种不需要上大学设置连中学都不用上就可以搞科学的错误价值观,我们要尊重科学,重视知识。
哈工大被它们钉在柱子上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