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了,零基础,诚心想练习书法,诚求大师指点,规划

今年20岁了,小时候家里一是条件有限二是自己不努力,上了几天课,就放弃了。
最近几年越来越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想练习书法,但是有几个阻碍:
1.自己已经19岁了,而且没有任何基础。
2.在美国读书,平时课业比较繁重。
3.美国没有指导老师。
但是我也有几方面优点:
1.练习书法的事情我思前想后了有一年了,绝非三分钟热度,现在下定了决心,愿意下苦功夫。
2.我平时爱好读书,同学们的party我比较少去,做事情很专一。

现在向各位前辈求教一个从零基础练习书法的指导,诚心求教各位前辈指点晚辈如下几点:
1.一个详细的半年内练习计划,包括从何处入手,临摹何种字帖。
2.如何培养鉴赏书法的能力,包括从何处入手,看哪些书籍。
3.拜求各位前辈的原创帖。

高分诚心求教各位前辈的指导,虽亿万分依不足以代表晚辈的感激及诚求之心!

---一个真心喜爱书法的青年
感谢各位帮助,我明白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只是先求一个半年内的具体一点规划,一步一步都走的踏实一点。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xwrerLKomrgBuD-6CQ9bw

 提取码: icvc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它,除了实用价值外,更兼有艺术价值,因此书法作品常与绘画并举,是我国文化的资产,这里有零基础也能学好的书法课 ,15天轻松写出漂亮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7
书法练习,一般以楷书、行书为主。对草、隶、篆等体的学习和创作,不一定作目标去追求。下面,我讲一个王献之练习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那么作为现代人如何练好书法呢?
1、学习书法关键在于多练,而多练在于多临帖。但如果学习不当,会流于形式而不见实效。根据自身的多年来实践,我认为练好书法应学会观察。人们常说,“字一半是看会的”,这话颇有道理。
2、如果纯粹是从写好字的角度,可以先练隶书,再练行书。如果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话,就要从楷书学起。隶书虽然法度较随意,初学也较容易入门,但要学好它是必须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在临习碑帖时,除了临习好它的形态和神态之外,在用笔的技巧上还要狠下功夫,要做到中锋行笔且富于节奏,提按使转纯熟自如,线条质量凝重浑厚,内涵变化丰富。这些都是学习书法的重要要素,也就是基本功。学书者一旦掌握好以后由写隶转入写楷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出的楷书神采更佳,更具有丰腴朴茂、古雅高远的神韵。
3、尽量多临帖少摹帖。在摹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深入地去分析理解每个字体的各个基本笔画的来龙去脉,以及基本笔画中提、按、顿、收笔和逆、折、回、转等书写要领,这样实质上阻碍了对书法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发挥,很难真正提高书法水平。临写则能较好地弥补摹写的不足,就我的实践来看,临比摹进步快得多。
4、参加书法展览、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书热情。在练好软笔(毛笔)字的基础上,提高硬笔(钢笔)字的书写能力,逐步提高书法创作鉴赏水平,只要努力,一定会提高书写水平。
5、先想后写,有利于思维的集中,养成要动笔先动脑的好习惯。边写边想,对于个别人来说,效果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效果就不怎么样了。在动笔前先对着字思考一会儿,有助于从整体上对字获得感知。譬如,一个字的结构、大小怎么样,这个字的运笔是怎样的,在哪儿该顿笔,在哪儿该提笔等。这一切,在想的过程中会了然于胸,所以到书写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特别是有的人在“思”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桌面上画,可见,先想后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6、正确处理临帖学习书法,临帖只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经过长期临帖,基本掌握了所学范字的笔法及构造原理,能临写出范字的概貌,这仅是为了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不意味着一下就能创作出好作品。即使能对某帖临写得惟妙惟肖,也不算真正的创作。因为临帖就一般意义而言只是一个写字的过程,而书法创作必须运用艺术思维进行深入的创造性的劳动。故从临帖到创作是一个非常艰难复杂的过程,在“临”与“创”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善于把握者就能顺利驶向创作的彼岸;反之,只能停留在写字阶段,甚至对书法创作产生畏难消极情绪而致学书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从“临”过渡到“创”应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入帖”与“出帖”的关系。学书者在认真分析笔画、结构特点时应把握法帖形、神特色,即理解并熟记字形、笔画和章法,领会法帖的气势、笔意、神韵、风格等内涵,尽得法帖神清面目。这就是“入帖”的过程。之后不再看字帖,用心、脑熟背法帖字形、笔画、章法之形态,意临法帖的风格,化帖为“己”,由“似”逐步变成“不似”,发挥自己个性和创造精神,有法而能变法,变法又不失法度,此乃谓“出帖”。相对来说,“入帖”是学习传统的模仿阶段,是打下坚实基础的首要条件之一;“出帖”是求离求变的创造与创新阶段。“入帖”不易,“出帖”尤难。学书者经过一段“入帖”学习后,通过对具体点画的实临领悟,提高了观察力、感受力和书写的表现力,从而增长了审美的意识,进而得以窥视外在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须注意的是,要用笔与用墨并重,进而得以窥视外在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须注意的是,要用笔与用墨并重,时而得以窥视外在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须注意的是,要用笔与用墨并重,临创交叉、倒置进行,强化灵活性、创造性和思变意识,形象与意象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帖”创作做好必要的储备。二是创作与章法的关系。章法的营构是书法水平提高最主要的标志。创作是精神的动态延续,但在追求和表现动机等方面都无法等同于过去。它要求不仅在字形结构上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形式美,而且更要有既生动又富韵律的“无形之相、无声之音”。它是一次性挥写完成的艺术,看似简单,实极凝练。书法创作中,章法至关重要。好的章法既能展法出书家随心所欲而又不逾规矩的技法、力度之美,又透露出书家的情性、修养、气质和审美观。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入帖”和“出帖”就能实现的,任何一位书家都是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创作思维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着时代赋予的感情色彩。
书家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必须要首字领篇,量纸定字。唐人孙过庭提出:“一字乃终篇之准。”书法家戈守智也指出:“首写一字,其字势便能管束到底。”这都说明了在整篇中,第一个字有很大制约力,后边的字体、笔态,以及字势的斜正、形体大小、墨色浓淡等基本上确定下来,所以首字有领篇的作用。一般讲,如果首字是今草的笔势,后面又掺杂了章草、篆隶字的笔体,或者一个用王字笔法,另一个字又突然改用颜字笔法,必然会造成视觉上的不协调。虽然有的书法家如郑板桥,有意地追求一篇中用各体杂字,但也只是一种特例,并不是多数人写字的法则。至于大小、斜正也不是漫无制约的,首字如果笔势左向,下字就应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过去书法家所说的“管领法”。
7、循序渐进,大胆应用。书法在写时要考虑用笔,变化,结构,章法,墨法等等,没有几年的硬功夫是不行的。对于刚学来说,重点强调基本笔画与笔画变化;然后是字的结构;最后才是整体章法(布局)。练习之后,要大胆应用到工作中去。
对于练书法,我还想讲一个欧阳通学书买父字的故事。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miaobi/blog/item/f8c531ec2c90bed52e2e2123.html

第2个回答  2009-08-15
1、计划谈不上,建议有一点
开始当然先从楷书入手,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如同站立时人行走和奔跑的基础。
建议你先学颜的,颜楷比较好上上手,基本的笔法比较清晰,便于初学学习。最好别学柳公权和欧阳询的。这个怎么说呢,我个人认为柳和欧的属于有点高段位的,初学学柳容易走入歧途。赵孟頫的也可。
当然,这里不过是建议尔尔。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的喜好,喜欢哪种就练哪种。毕竟,艺术这种东西是要靠兴趣与激情推动的。建议你先看看这几个人的帖子,再做选择。
如果要练颜的,可以先练《多宝塔碑》或《颜勤礼碑》。每日练习1个小时。练习时间不在多,贵在坚持。
写的时候,字不要写太大或太小,与字帖上差不多就行了,每个字都最好力求完美,尽量与字帖上写的一样,写不好可以多写几遍,但也不要写的太多。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一开始选定了一本字帖临习,就千万不要中途再换帖,初学者最忌讳换帖。
楷书练习了3个月左右就可以兼临行书。行书开始建议集王羲之的《圣教序》。这是行书里比较基础的字帖。其他字帖可以多看,但不支持练,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或米芾的种种。初学行书的关键就在于每个字每一笔都要写清楚,不能自己随意的乱涂乱画,否则永远也不会进步。

2、鉴赏
培养书法鉴赏能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读帖。
字帖不但要临习,也要读。而且读的时间还不能太少。只有自己细心体会字帖里的一笔一划,才能真正领悟笔法的真要。读帖时要多读,杂读.每个书家的帖子都可以看(但临习却千万不能杂),都可以读。(仅限于古人)
书法理论书籍当然也要看,不过这个比较容易。网上这一类的很多,很容易找。
还有就是要多读书。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细心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哲学观。艺术与一个工艺的区别就在于文化,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也在于文化。

提醒下,选帖的时候,最好别学今人的东西。今人的东西上手快,但也容易写死,走入歧途。总的来说,今人的东西装饰性要大于艺术性,工艺性要大于文化性,没什么意思。

你既然喜欢书法,就已入门了。艺术贵在兴趣与激情。喜欢书法,练习书法的过程就不在是“苦练”,而是一种享受。祝你成功!
第3个回答  2009-08-07
你好,
1.先在毛边纸上练习方笔和圆笔,方法是书写长的直线和竖线,力求线与线之间平行并且粗细一致,用力均匀,下笔要稳,写的时候不能太快。练了一个星期以后要开始练习一个星期的画圆圈儿和“8”字,要求和之前一样。

之后就开始练《石鼓文》,可以练石碑上拓下来的版本也可以练徐悲鸿先生的版本,不过徐的版本是经过二次创作的,优点是笔画之间的走势交代的很清楚。石鼓文是练习运用圆笔的基础。练习一个月后开始练习《张迁碑》,这是练习方笔。要注意下笔稳健,气势连贯,初学者尽量避免破笔和枯笔的出现,也是练习一个月。

这时你已经对用笔有了基本的了解,用半个月时间摹写一下各个风格的字帖,楷书、行书、草书等等都尝试一下,不求方法的严谨性,主要是提高对书法的感悟能力。之后的两个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碑帖来练习,建议还是练隶书,因为唐楷是从汉隶发展而来,初学者最好溯本求源。

2.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鉴赏书法除了要看布局章法款式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看“气”,大概可以理解为气势、气魄、精气神之类,或者书法作品激发的欣赏的共鸣。主要是多看多练自然就融会贯通了。

3.练习书法求的是心境平和,不要带有战战兢兢朝圣的心理去探究,顺其自然,贵在真性情的抒发,并没有一定的法则,最好找老师做一下示范,因为有些用笔的细节不亲自看不能理解,如果找不到老师在网上搜一下视频也行。上面只是一些建议,不一定非按这个来学,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有的同学从石鼓文开始连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从草书开始练却进步很快。最后,祝学有所成!
第4个回答  2009-08-07
书法不是半年就可以练好的 要看自己的悟性和努力程度 我从小练了6-7年了 感觉就是每天拿出半个小时就好 没基础就要从头开始 写横竖撇捺 从笔画开始 然后是写一些简单的字 从模仿开始 简单开始 写楷书· 我比较喜欢回宫格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半年时间太少 怎么也要1年以上吧
鉴赏啊 自己先练好 然后再鉴赏吧 我老是觉得那些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本人观点 仅供参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