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审计底稿中,审计计划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公式

就是图片中红色字体部分用什么公式计算填写,有知道的请帮个忙,谢谢!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审计风险(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风险越高。

原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现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扩展资料

1、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从承接审计业务开始,历经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到完成全部约定事项签发审计报告为止,任何一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底稿。

具体地讲包括:在审计计划阶段获得有关被审计单位基本状况的资料、营业执照、政府批文、合同章程和协议、董事会会议纪要等,由注册会计师自行获得编制的调查表、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评价初步评估资料、审计计划、审计程序表、分析性测试表以及由双方共同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等等。

在审计实施阶段针对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的程序和结果资料,针对交易和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询证函、项目明细表、实物资产盘点表或调节表、分析性测试表、项目差异调整表、调整分录汇总表、试算平衡表、重分类分录汇总表、项目审定表等等,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形成或获取的期后事项审核表、管理当局声明书、律师声明书、审计报告、已审会计报表等等。

2、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渠道有两种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由注册会计师根据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判断以后编制,也可以由被审计单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并经过注册会计师亲自审核后直接形成。

3、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内容应全面反映审计工作过程

这与上述第一个问题是相互映衬的。注册会计师应在不同审计阶段中形成审计工作底稿,那么这些底稿如果予以系列化,就应该能反映出审计思路和审计轨迹,使人们通过审计工作底稿能够看到:审计工作经历哪些环节,某个环节上注册会计师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试,被测试事项的实际面貌如何,注册会计师如何发表意见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工作底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要性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9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重要性在计划阶段运用的目的主要是编制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做到,既要能够降低审计风险水平,又要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扩展资料:

重要性水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要性是指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和缺陷的严重程度;

(2) 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

(3) 重要性概念是基于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考虑的,即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管理层做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重要性水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1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目的:一是考虑审计风险;二是考虑审计成本;三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为了使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必要充分运用好审计重要性原则,笔者就此谈点肤浅认识。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
  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表一:
  高于
但低于
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0
3万元
0+0。059N
  3万元
10万元
1780+0。031(N-3万元)
  10万元
30万元
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
3000万元
85500+0。0046(N-1000万元)
  3000万元
1亿元
1
78000+0。00313(N-3000万元)
  例如表一: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表二:
  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中较大的一项
百分比
  (1)<250万元
4%
  (2)<2500万元
2%
  (3)<7500万元
1.5%
  (4)<12500万元
1%
  (5)>12500万元
0.7%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分配见表三。
  表三:
  项目
资产金额(万元)
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金额(万元)
  甲方案
乙方案
  现金
700
1
7
2.8
  应收账款
2100
1
21
25.2
  存货
4200
1
42
70
  固定资产
7000
1
70
42
  总计
14000
1
140
140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乙方案是对甲方案的修正。假定经审核存货的漏报的重要性金额定在70万元,现金和固定资产分别按比例降为2。8万元和42万元,应收账款略提高为25。20万元。对甲方案的修正是由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企业的内控管理的现状结合专业判断确定。
  2。不分配方法。某一项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规定: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1/6-1/3,假设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为90万元,确定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这一金额的1/3,存货为1/5,应付账款为1/5。则各账户重要性水平金额的确定分别为:应收账款30万元(90万元×1/3);存货18万元(90万元×1/5);应付账款18万元(90万元×1/5)。经审计修正,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分别为应收账款23万元,存货27万元,应付账款16万元。
第3个回答  2019-09-09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目的:一是考虑审计风险;二是考虑审计成本;三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为了使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必要充分运用好审计重要性原则,笔者就此谈点肤浅认识。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
  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表一:
  高于
但低于
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0
3万元
0+0。059N
  3万元
10万元
1780+0。031(N-3万元)
  10万元
30万元
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
3000万元
85500+0。0046(N-1000万元)
  3000万元
1亿元
1
78000+0。00313(N-3000万元)
  例如表一: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表二:
  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中较大的一项
百分比
  (1)<250万元
4%
  (2)<2500万元
2%
  (3)<7500万元
1.5%
  (4)<12500万元
1%
  (5)>12500万元
0.7%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分配见表三。
  表三:
  项目
资产金额(万元)
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金额(万元)
  甲方案
乙方案
  现金
700
1
7
2.8
  应收账款
2100
1
21
25.2
  存货
4200
1
42
70
  固定资产
7000
1
70
42
  总计
14000
1
140
140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乙方案是对甲方案的修正。假定经审核存货的漏报的重要性金额定在70万元,现金和固定资产分别按比例降为2。8万元和42万元,应收账款略提高为25。20万元。对甲方案的修正是由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企业的内控管理的现状结合专业判断确定。
  2。不分配方法。某一项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规定: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1/6-1/3,假设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为90万元,确定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这一金额的1/3,存货为1/5,应付账款为1/5。则各账户重要性水平金额的确定分别为:应收账款30万元(90万元×1/3);存货18万元(90万元×1/5);应付账款18万元(90万元×1/5)。经审计修正,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分别为应收账款23万元,存货27万元,应付账款16万元。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目的:一是考虑审计风险;二是考虑审计成本;三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为了使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必要充分运用好审计重要性原则,笔者就此谈点肤浅认识。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
  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表一:

  高于 但低于 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0 3万元 0+0。059N
  3万元 10万元 1780+0。031(N-3万元)
  10万元 30万元 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 3000万元 85500+0。0046(N-1000万元)
  3000万元 1亿元 1 78000+0。00313(N-3000万元)

  例如表一: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表二:
  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中较大的一项 百分比

  (1)<250万元 4%
  (2)<2500万元 2%
  (3)<7500万元 1.5%
  (4)<12500万元 1%
  (5)>12500万元 0.7%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分配见表三。
  表三:

  项目 资产金额(万元) 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金额(万元)
  甲方案 乙方案
  现金 700 1 7 2.8
  应收账款 2100 1 21 25.2
  存货 4200 1 42 70
  固定资产 7000 1 70 42
  总计 14000 1 140 140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乙方案是对甲方案的修正。假定经审核存货的漏报的重要性金额定在70万元,现金和固定资产分别按比例降为2。8万元和42万元,应收账款略提高为25。20万元。对甲方案的修正是由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企业的内控管理的现状结合专业判断确定。
  2。不分配方法。某一项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规定: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1/6-1/3,假设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为90万元,确定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这一金额的1/3,存货为1/5,应付账款为1/5。则各账户重要性水平金额的确定分别为:应收账款30万元(90万元×1/3);存货18万元(90万元×1/5);应付账款18万元(90万元×1/5)。经审计修正,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分别为应收账款23万元,存货27万元,应付账款16万元。

参考资料:http://study.feloo.com/news.php?id=17858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