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战争(悬赏5)

我是个热爱军事的人,所以想了解一下各种战争,像什么海湾战争啊,还有很多战争,它们的的起源是因为什么?最好详细点,要发生过的每一次战争哦!谢谢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了!嘻嘻。
呵呵,悬赏15

  很高兴现在又那么多爱好军事的朋友一起研究我给你介绍下著名的战役包括太平洋-中途岛海战-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 西线的马奇诺保卫战和不列颠空战,还包括咱中国的黄海海战 英德德日德兰大海战 都是世界著名的战争范例对你了解世界大战有辅助的作用。

  <黄海海战>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铁甲巡洋舰决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日德兰海战》-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双方的主力舰达到200余艘
  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德国公海舰队第一和第三战列舰分舰队总共发射1904发大口径炮弹,平均每舰119发,每门炮10.9发(携带量为80-90发); 战列巡洋舰共发射1670发大口径炮弹,平均每舰334发,每门炮37.95发(携带量为80-90发)。 共计发射大口径炮弹3597发,中口径炮弹3952发,小口径炮弹5300发,大口径炮弹命中确认120发,平均命中率3.33%,中口径和小口径命中107发,平均命中率1.16%;
  英国战列舰总共发射大口径炮弹4598发,其中有15英寸炮的1239发,平均命中率2.17%。
  根据Arthur J Marder教授在《从无畏舰到斯卡帕》(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卷,第199页)指出的,德国战舰近四分之一的大口径命中弹集中在三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上,包括武士(15发),防御(7发)和黑王子(15发),她们都是在极近的距离上被命中的。前两者只有7000码,后者更是只有1000码。而在德国方面统计英国战绩时,并没有计算威斯巴登被击中的次数,根据英国资料,至少被射击200发以上。因此参看双方命中率时,可以认为大致相当。
  所有被击沉舰船的中弹数目都是大约统计值,夜间混战中的命中数目更是如此。
  德国公海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45000名左右,伤亡比例6.79%,其中军官89名,候补军官25名,工程师14名,厨师等非战斗人员5名,医疗官11名,准尉89名,士官572名,普通水兵2253名。
  英国大洋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60000名左右,伤亡比例11.59%。(英国官方公布数字是6097人战死,510人受伤,177人被俘,总共6784人,占总参战人数的8.84%)。
  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就战术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主力舰队发起了勇猛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攻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
  海战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英德两国不同的设计哲学。英国建造的舰只强调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牺牲的是装甲防护力。德国军舰则在降低航速和武备的基础上强调更好的防护力。德国在技术上的熟练显然胜过英国人。他们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穿过英国船壳爆炸,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英国炮弹往往碰上装甲即炸。英国方面使用的火药也存在着问题,其更易燃易爆。而皇家海军在运送弹药时不关闭弹药舱门,这也是一个致命的失误。在至关重要的防火系统方面,德海军更是优越得多。德国人在多格尔沙洲一战后,注意到了弹药储藏室和弹药输送机也能导致弹药库火灾,立即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了封闭改装,海战中炮弹在德国炮塔里爆炸,不会引起进一步的损害,防护得很好的垂直信道,防止火势下窜到弹药库。而皇家海军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至少三艘英国战列巡洋舰的炸裂,是由于炮弹在炮塔里爆炸时,引起了下至火药甲板的一系列炸药的爆炸。没有一艘德国船因这类缺陷而丧失。同样双方运送发射药包使用的容器也有区别,德国人对发射药用金属容器封闭运送,而英国人则仅仅用蚕丝口袋包裹。德国船的上甲板在长射程的炮战中提供了较好的防护,鱼雷在它们加固了的舷侧爆炸,造成的损伤也较小。而且,德国在信号技术、测距和夜战设备方面,也都超过英国主力舰队。英国海军设计师集中注意力于速度和大口径大炮,而忽视了其它必要的改进,在这次战斗中皇家海军的这种缺陷是很明显的。1918年初,贝蒂在海军部的一次会议上说,“现在必须认为,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中队的确比我们的优越。”
  英国本土舰队吨位损失多于德国公海舰队,但在战斗结束后的六月二日18时的统计显示本土舰队仍有27艘包括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公海舰队方面在同一时刻只有10艘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应对,因此可以认为公海舰队并未能打破本土舰队在北海的数量优势。
  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海战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为了掩护自己的惨败,避免挫伤部队的士气,6月10日日本电台播放了响亮的海军曲,并宣称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当惨败的舰队疲惫不堪地回到驻地时,东京竟举行灯笼游行以庆祝胜利。美国海军首脑事后评价道:“中途岛战斗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同时,此战还给日军高层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一痛苦的回忆直到二战结束一直挥之不去,使他们再也无法对战局做出清晰的判断。
  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称之为“情报的胜利”。美国海军提前发觉日本海军的计划,是日本海军失利的唯一最主要的原因。但许多军事家认为:日本海军坚持以战列舰作为海战决战的决定性力量,把航空母舰当做辅助性力量使用,忽略了航空兵力的作用是导致失败的最终结果。
  日本海军计划最明显的失误是分散部署兵力,联合舰队各部队在相隔很远的距离上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联合舰队的优势被削弱了。日军计划另一个失误是,进攻中途岛本来是诱使敌舰队决战,可却给航空母舰套上支持占领中途岛的任务,并一相情愿的认为在中途岛受到攻击以前,敌舰队不会离开其基地。日军侦察搜索计划同样不利。最后导致南云遇到进退维谷的难题和来回换装鱼雷、炸弹的尴尬局面。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此次海战的特点是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舰炮射程之外,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失败的原因是过高估计己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情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战场指挥不当,决心多变。美军获胜的原因是掌握日军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机;在鱼雷机大部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

  《不列颠空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德军准备侵入英国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而进行的空战。
  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着手对付欧洲北部的英国。诱英妥协失败,希特勒于1940年7月下达全面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陆行动的顺利。为夺取制空权,把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赶出英吉利海峡,给入侵扫清道路,并迫使英国屈服。
  德国空军受命歼灭英国的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空袭。轰炸自7月10日开始。德国最高统帅部把此次行动的最早日期定于8月5日,代号为「鹰袭」。在8月6日,戈林才把进攻日期正式定于8月12日,名为「鹰日」。然而,因为英国南部天气不稳定,因此德国空军才于8月13日发动对英国的空中攻势。德军最初主要目标是英军的军舰、海军基地、机场和雷达站。
  8月13日,德国空军开始突袭英伦海峡及英国本土,计划歼灭英国的空军基地及雷达站,以及消除英国的空军主力。但在英国南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再加上英国使用新研发的雷达,使得德国空军在这一天遭到了失败。自此,英德的空军不断在英国的空中交战,双方亦伤亡惨重。至8月28日晚,德国对英国城市利物浦发动轰炸,造成英国大量平民伤亡。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对德国进行反击,在8月下旬接连轰炸德国首都柏林。德国为了对抗皇家空军的夜袭,9月7日起转而主要轰炸伦敦等重要城市,企图摧毁英国军民的抵抗意志。
  德军动用了2000架左右飞机,飞行4.6万多架次,投掷了6万吨炸弹,给英国造成重大损失。首都伦敦破坏严重,形势严峻。英国军民在丘吉尔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抵抗。仅拥有1000余架飞机的皇家空军充分利用本土上空作战的优势,使用刚刚发明的雷达早期预警,以915架飞机的代价使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飞行员6000名,并对德国进行了有限还击。
  德军无法实现战役目的,同时希特勒的注意力也转向东方准备进攻苏联,因而“海狮计划”的实施无限期推迟。10月初,德国空军转入夜袭,不列颠空战接近尾声。
  此次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战。英国取得自卫战的胜利,希特勒的军事冒险受到严重的挫败,有力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马其诺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将由其前任综合了法国福熙、贝当和晓夫勒三位元帅争论多年的防御计划交由议会讨论,获得90%以上的多数通过,并在此后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边境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边境、北至北海之滨的法比边境,全长约700公里,由一组组相互独立的筑垒式防御工事群构成。每一组工事包括一个主体工事和一些观察哨所,相互间以电话联系。主体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各类设施,工事外面则密布金属柱、铁丝网,号称固若金汤。工事内粮食和燃料的储存一般可坚持三个月。为体现这一工事的防御性质,工事内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过10公里,即保证炮弹不落在边境之外的它国之域。如有战事,各观察哨所可用潜望镜观察敌情,随时将情况用电话报告指挥部,而炮塔内的炮兵则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内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开炮。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该防线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耗混凝土约150万立方米,耗钢铁量达15万吨,工程总造价近50亿法郎(1940年数),相当于当时全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由于该防御系统十分坚固,二战期间死于马其诺防线工事内的士兵为数极少。但是,这个登峰造极的防御工事并没能在二战中挡住德国法西斯装甲化、摩托化的部队。1940年5月,德军攀越阿登山区,经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很快占领了法国全境。被神话般信奉的马其诺防线最终成了无用的摆设和对战败者的讽刺,并在日后成为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旧称“察里津”;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974734人受伤.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米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莫斯科会战》
  苏德战争开始后,希特勒就将夺取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作为他的首要目标,所以当中央集团军群攻占斯摩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时,他却暂时放弃了对莫斯科的进攻,分散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去支援对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的作战。而当基辅会战展开后,希特勒又突然改变了他的战略,决定等基辅会战胜利结束后,将作战重点回到莫斯科轴线上,而只对列宁格勒实施围困。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计划先将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进攻方法仍像战争初期那样,同时从三个方向给苏军以决定性打击。
  莫斯科攻势主要由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实施,同时还从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抽调了大批兵力。至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已集中了74个师(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100余万人,1700辆坦克、14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390架飞机。中路是由克鲁格元帅指挥的第4集团军和赫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先从斯摩棱斯克南面向莫斯科以西的维亚兹马包围,接着由此向莫斯科挺进;北路是斯陶斯指挥的第9集团军和霍特指挥的第3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先从斯摩棱斯克北面向维亚兹马包围,再向东北,从北面包围莫斯科;南路是魏克斯指挥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向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和图拉发动进攻。第2集团军居左,古德里安军团居右,对布良斯克的苏军发起钳形合围并予以聚歼后,由南翼包抄莫斯科。
  担任莫斯科防御任务的苏联军队共三个方面军,最初约80万人,770辆坦克,9150门大炮和迫击炮,545架飞机。可涅夫上将指挥的西方方面军部署在维亚兹马以西60英里处,其任务是阻止德军沿主向要方突入莫斯科;西方方面军的后面是布琼尼元帅指挥的预备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成纵深梯次配置,其任务是阻击突破西方方面军的德国军队;预备方面军的南面是叶廖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其任务是阻止德军对布良斯克的突破。
  1941年9月30日清晨,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当天就撕开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左侧翼防线,向前推进了50多英里,10月2日,中路和北路主力的攻击同时从斯莫棱斯克的南北两面发动,苏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防线当即被这两股洪流所冲垮。
  10月3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攻占了奥廖尔,其左翼第47装甲军突然从这里调头向北,直指叶廖缅科司令部驻地布良斯克。10月4日,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开始向维亚兹马的北面旋转逼进,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则从南面向维亚兹马进逼。10月6日,古德里的第17装甲师占领了布良斯克。10月7日,霍特和赫普纳两只装甲兵团在维亚兹马会师,苏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相当一部被包围。10月8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的安装甲部队也包围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下随即令各路德军立即对这两个包围圈内的苏军进行清剿,并继续向莫斯科进军。
  直到9月下旬,苏军并没有意识到德军会将主要攻势转到莫斯科方向上。希特勒飘忽不定的战略方向,不但搅乱了德陆军将领,而且也使得苏军最高统帅部感到难以把握其思想脉搏。当苏军摸准了德军的意图后,立即停止了一切进攻而转入了全线防御。10月10日,斯大林将冲出德军重围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残部合并组成的新的西方方面军,并将负责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朱可夫上将召回莫斯科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
  朱可夫立即着手在莫斯科近郊以西的莫扎伊斯克一线建立坚强的防线。与此同时,苏最高统帅部一直在给朱可夫调运非常急需的预备队和武器装备。从10月7日日起,从其它方面军和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调到莫扎伊斯克防线的计有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和一些其它部队。
  10月13日,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向莫斯科西南方的卡卢加(距莫斯科100英里)突击,苏军防线被冲破,朱可夫被迫放弃该城。同时,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攻占了莫斯科西北方的加里宁(距莫斯科98英里)。14日,苏联政府机构和外交使团撤往古比雪夫,但斯大林和其大本营仍留在莫斯科继续指挥作战。同日,德陆军总部下达命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各路军团从南、北、西三面包围莫斯科,并拒绝任何有条件的投降。18日,德军突进到距莫斯科只有60英里的莫扎伊斯克。10月20日,德军完成了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这两个包围圈内苏军的清剿,苏军66.3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2辆,大炮和迫击炮5412门。“台风”行动初战告捷。
  虽然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的包围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天气的变坏使德军的攻势锐减。当德军前锋装甲部队进到莫扎伊斯克时,天已开始下雨了,道路变成了泥河。坦克走不多远就陷入泥潭中,简直无法前进。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坑陷在奥廖尔到图拉之间的公路上达几天之久,一切补给只好依赖空运。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
  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到10月底,苏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此时,苏联杰出的谍报人员左尔格从日本送来了准确的情报:日本武装力量将全力南进,而无意对苏作战。于是,斯大林又将部署在西伯利亚与日本关东军对峙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渐渐地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所蒙受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他们不仅有了招架之功,而且开始具备了还手之力。朱可夫预计到德军以后的进攻还会像以前一样,采用强大的装甲部队发起两翼包抄,于是采取先发制人的作法,在德军攻势发起前,率先对德军装甲部队发起了攻击,使其遭到很大的损失。
  11月3日至4日,第一次降霜了,虽然骤冷的气温使泥泞的道路变硬,为德军的机动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又使身上仍着单衣的德军陷入了冻馁之中。由于没有冬季服装,德军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然而,远离前线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却开始策划新的攻势。
  11月7日,虽然德军兵临城下,斯大林仍然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传统的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和阅兵式,全副武装的苏军部队从检阅台前庄严地经过,然后士气高昂地直接开赴前线。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
  11月16日,“秋季攻势”开始发动,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慢慢地向莫斯科西北方向前进,23日占领了克林,28日突破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到达伊斯特腊镇,这距莫斯科只有24公里,霍特从他的望远镜里已能看见克里姆林宫的圆顶。在霍特兵团右面,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进到了莫斯科以西的齐维特科瓦。同时,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包围了莫斯科东南方的图拉。
  然而,担任正面攻击的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却受到了苏军强大抵抗。由于朱可夫将精锐部队都用在这个方向上,第4集团军的突击一开始就进展不快。22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亲自上阵指挥第4集团军作战,他把一切可抽调的兵力都投入了战斗,照他自己所说:“当最后一营兵力投入之后,也许就可以决定胜负。”但当包克以为苏军师团已被其全歼而苏军预备队也已用完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苏军西伯利亚精锐师却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他面前。尽管包克拼了老命,第4集团军每前进一步都异常困难。包克已经害怕这次会战将变成第二次“凡尔登会战”,即激烈的消耗战。
  12月5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率先对北路德军发起反击,两天后收复克林。6日,朱可夫指挥西方方面军向中路和南路德军发起了强大反攻。到12日,各路德军战线被苏军迅速突破。15日,苏联政府机构迁回莫斯科。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他不曾跳入这个深渊。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苏联或是斯莫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希特勒的计划与拿破仑不同,不是全线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了抵抗据点。
  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军收复。东南方向,苏军解出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莫斯科会战结束,苏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09-08-09
我先从二战开始说,说的不详细你就发信息问我吧
二战:经济危机和一战结束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压迫,日本军国政府
朝鲜战争:二战利益分配不均,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冲突
越南战争:美国霸权主义
阿富汗战争:苏联试图寻找不冻港,在阿富汗建立傀儡政府,美国反对
中东战争:美国为了石油支持以色列。
马岛战争:阿根廷收复马岛,英国派军队反击
海湾战争:还是石油
第3个回答  2009-08-09
http://zhishi.baidu.com/zhishi/129156.html
这是“新中国六次对外战争”

http://zhishi.baidu.com/zhishi/214387.html
这是“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
第4个回答  2009-08-09
日德兰海战
库尔斯克会战
中途岛之战
冲绳岛之战
瓜岛之战
马岛之战
==很多了。一下此能想起来的。
还有很多古代的。
第5个回答  2009-08-19
可以看看探索发现的纪录片:《世纪战争》,里面是20世纪主要战争的集合及其详细解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