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第四部分:恩典

如题所述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人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苦难,而自律正是我们承担这种痛苦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愿。我们之所以能够自律,是因为爱给予我们勇气。在成长与信仰一章中,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人生的影响。
在上一部分中,作者强调了信仰和人生观的重要性,并指出心理问题常常与个人的世界观紧密相连。我们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为我们构建了独特的外在世界,从而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
孩子通常将父母视为神明,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被视为宇宙间至高无上的法则。孩子对神性的理解往往源自父母的人性。如果父母充满爱心,孩子成年后往往认为世界充满爱和温暖。相反,如果父母的行为导致孩子感到不被关心或被忽视,这些孩子成年后可能会对世界持有敌意和戒心。
为了超越父母所塑造的小宇宙,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观大宇宙,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修正我们的“心理地图”。科学在塑造我们的世界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甚至推测,对上帝的信仰可能是一种移情现象,并探讨了科学与信仰之间是否存在根本的矛盾。
在恩典这一部分,作者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无法仅凭原理和本能解释的现象。
弗洛伊德将潜意识视为一个“危险地带”,认为其中蕴含着人性中的所有原始的道德和社会的反抗成分。而荣格则提出了“潜意识的智慧”来纠正这种看法,指出潜意识并非心理疾病的根源,而是我们的欲望和情感被意识所排斥,才导致了心理疾病。
我们经常无意识地说出一些话或做一些事,这些无意识的知识和智慧正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即引导这些潜在的智慧流动。作者通过一些神奇现象的共同点,提出了对恩典的定义:
首先,恩典对生命具有滋养作用,能促进心智的成熟。
其次,它们的运作机制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
第三,它们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中的现象,不同的人都会经历。
第四,尽管可能受到一定意识的影响,但它们的根源在于意识和主观思维之外。
作者用熵的概念解释了恶的存在及其必然性,并用希腊神话中俄瑞斯忒斯与复仇女神的故事来说明,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并承担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恶,也就是心理疾病,就能将之转化为智慧和经验,即把复仇女神转化为仁慈女神。迎接恩典需要有成长的意愿,因为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许多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不愿去爱和付出。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否能够成功迈出这一步,取决于每个人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