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按曹雪芹原意,林黛玉是怎样死的?

如题所述

按照曹公的原意,贾家在败落前,南安太妃到贾府将探春认为义女,替自己的女儿和亲,而北静王妃则到贾府有替夫求纳黛玉为妾之意,贾府在风雨飘摇之际,根本没有和权贵讨价还价的机会,无奈只得同意,但黛玉此生爱的人只有宝玉,与宝玉姻缘不成,最终在中秋之夜沉湖自尽。

一、深爱着宝玉的黛玉,不可能接受北静王

黛玉是宝玉心中的白月光,但是宝玉这人有红娘的潜质,宝玉曾经将北静王送的鹡鸰香念珠转赠给黛玉,但是黛玉掷而不取,并且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之后,宝玉又身穿北静王送的斗笠和蓑衣去见黛玉,并且再次打算问北静王要一套雨具转赠给黛玉,只是黛玉再次拒绝。

可是贾母生日这天,南安太妃提出要见姑娘们,当然南安太妃此意有与贾府联姻的意思,贾母于是让探春陪同宝钗、宝琴、湘云、黛玉 出席见客,而席间除了南安太妃之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北静王妃,与上两次不同,此次黛玉接受了北静王妃的礼物。

曹公这么写是很有深意的,宝玉两次有意将北静王的东西转赠给黛玉,虽然被黛玉拒绝了,但是曹公又通过北静王妃再次将黛玉与北静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虽然黛玉此次收下了北静王妃的礼物,是迫于一种礼貌,并不会真心愿意接受,而从黛玉前两次断然拒绝接受的态度来看,她无意北静王,但是即将没落的贾府,已经没有拒绝北静王的勇气,于是造成了黛玉的悲剧。


二、黛玉最终于中秋之夜沉湖自尽

元妃省亲之时点了一出《离魂》,脂砚斋批语:“伏黛玉之死”,《离魂》出于《牡丹亭》,讲述的是杜丽娘在中秋之夜伤春而逝,  其中有一句“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而黛玉的花签也恰恰是芙蓉,这里影射黛玉死于中秋夜,并最终死于水中,而黛玉与湘云联诗中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在贾府答应将黛玉嫁给北静王时,宝黛恋情无疾而终,在中秋月圆夜,伤心过度的黛玉因心事虚化成空,最终选择沉湖自尽来违护自己的爱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子,下凡是为“还泪”而泪。而还泪的对象是神瑛侍者对应的贾宝玉。有这个前设,无论是原作者写,还是其他人代笔写,黛玉结局必须为宝玉而死。但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这样完全狗血的情节太经不起推敲,于是87版《红楼梦》中设置了宝玉失踪、黛玉忧心而死的结局。

这个情节很多人都不解,甚至觉得编剧太坏,宝玉本身就不是复兴家业的人才,好端端怎会按排跑到外地、被强盗劫持?而且正好是黛玉病重死亡的这段时间。黛玉一死,宝玉就回来了,好像他就是为害死黛玉才失踪似的。狗血得让红迷愤怒。


其实《红楼梦》第一回就说明结局,黛玉是为宝玉而来,终必为宝玉泪干死才对,能让黛玉撕心吐血,也只能是宝玉另娶他人啊。

而按宝玉的性格,他又怎么任自家的父母安排自己要娶他们指定的人呢?不以死抗争,绝不是宝玉的作风。而唯一可以让宝玉缴械投降,无法抗拒的,也只有一个人,最有权利决定宝玉婚事的——贾元春。她代表了皇家的权威,又考虑了贾府的前途,而且与宝玉“其情状有若母子”,三方面都具备了资格。

元春与宝玉的感情是双向的。元春回乡省亲时其实已物色了宝钗,认为宝钗是最合适的贤内助,活活的“金玉良缘。”但元春回来时间超短,她根本不知道“木石前盟”。如果她知道宝玉离开黛玉可能会死,她也不敢冒这个险。但是居于深宫的她,不知道宝黛感情的深厚。于是她可以毫无顾忌,为荣国府选择最适合的儿媳妇,为宝玉选择最合适的妻子——当然是用她的观点。她根本不知道宝黛爱情有多深,更不知道她的决定会断送了黛玉的性命。所以2010年版本就是按排宝钗大婚当晚,黛玉泪干而亡。


第2个回答  2020-06-12
林黛玉是被宝玉气死的,本来就深爱着宝玉的黛玉,接受不了宝玉娶宝钗,结婚不久又出嫁。
第3个回答  2020-06-12
客观现实一点的说吧,应该是病死的,只是贾府的衰败、为振兴家族让宝玉弃她别娶加重了她的病情,让她加速死亡而已。
第4个回答  2020-06-12
曹雪芹的原意是让林黛玉生病自然老死的,只要她不总是哭泣,就可以身体更健康一点,但事实总是相反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