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苏秦始将连横》和《韩信拜将献策》的 特殊句式,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急啊,谢了

如题所述

  苏秦始将连横
  (1)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少年时和张仪同学于齐。他策划联合六国抗秦,后被破坏,齐、魏共同伐赵,赵王责备苏秦,苏秦要求赵王派他去联合燕国。后又为燕国作间谍到齐国,骗取齐王的信任,最后在齐国被杀。秦惠王:秦国的国君,名驷。 “连横”——秦处于西,六国在东,且六国土地南北相连。若六国联合结盟抗秦,则称“合纵”;若秦国从西向东收服诸国,则称为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即称“连横”。苏秦初始游说“连横”,想得到秦的重用,不料遭遇秦王冷遇,因而怀恨在心,以致有了后来的“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此处的“连横”,是有具体所指,而下面的“约纵连横”,属泛指。
  (2) 巴、蜀:今四川省地区。巴,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带;蜀,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带。汉中:今陕西省南部地区。
  (3)貉:兽名,皮可制裘。代马:今山西省北部代县等地所产的马。 (4) 限:古籍中通“险”,险隘。
  (5) 请奏其效:请:请允许(我)……。奏:恭述、奏明。效:效验,验证。但文中此句又可作另番理解,即“其”为语气助词,“效”,代指为秦王效力的见解或策略。
  (6)“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 以往通常注称:文章,法令也,指国家法令;诛罚,杀罚也,指刑罚实施。鄙人以为,如此注释该句甚为不妥。“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依整句观,此语乃针对个人之行为训诫,而非吏政之议,何以突兀诠译出“国家法令”“刑罚”之说故应为:文章者,即文章;诛罚者,即诛伐。此句“诛”,讨也;此句“罚”,音fà,伐同也。
  (7) “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政教”,这里指国政方面的教化或主张,“不顺”,不合时宜,行不通,有阻力。
  (8) 俨然:矜庄貌,郑重其事地。庭教之:庭上指教。
  (9) 愿以异日:希望改日再领教。
  (10) 神农:传说中的炎帝名号。补遂:部落名。
  (11) “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 黄帝:传说中的古帝名,号轩辕氏,建国于有熊。 涿(zhuō)鹿:山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蚩尤:九黎部落之酋长,与黄帝作战,为黄帝所诛。
  (12) “尧伐驩兜” —— 尧:传说中的古帝名,
  姓姬,名放勋,国号唐。传位于舜。 驩(huān)兜:尧臣,因作乱被放逐。 (13) “舜伐三苗” —— 舜:传说中的古帝名,姓姚,名重华,国
  号虞。传位于禹。三苗:即古代的苗族,在今湖南省溪洞一带。
  (14) “禹伐共工” —— 禹:古帝名。本舜臣,治水有功,受舜禅,即帝位,国号夏。共工:古之水官名,极横暴,为禹所放逐。
  (15) “汤伐有夏” —— 汤:商朝开国的王,本为夏朝诸侯。夏王桀无道,汤起兵攻桀,建立商朝。有夏:指夏王桀。古时于朝代上加“有”,有夏即夏朝。
  (16) “文王伐崇” —— 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殷纣时为西方诸侯首领,又称西伯。崇:国名,崇侯虎,助纣为恶,为文王所诛。
  (17) “武王伐纣” —— 武王,即周武王:文王之子,名发,灭纣后,即天子位,国号周。纣:即殷纣王,暴虐之君。
  (18) “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齐桓:齐桓公,齐国国君,名小白。他联合诸侯,抵抗外族侵扰,为诸侯盟主。任战:即肯战。伯:同“霸”。霸天下,即为诸侯盟主。
  (19) “古者使车毂击驰”—— 古者使:古人使者;使,于此非作使动词。车辆来往奔驰,车毂互相撞击,形容车辆之多,奔驰之急。毂(gǔ),车轮中心突出部分。
  (20) “言语相结”—— 商谈结盟。
  (21) “天下为一,约从连横”—— 倒置句。约:约定; 从:此为古“纵”的通假字。 连:结交。南北曰纵,东西曰横;此处“约纵连横”属于泛指,古意为邦交、结盟于四方诸国之事。“约纵连横”另一层意思为:既邀约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力量(或称为同盟),亦联接争取自己势力范围之外的力量。
  (22) “文士并饬”—— 饬(shì)巧辨也。指各国使臣或文人说客均用巧饰的语言游说于诸侯之前。
  (23)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科条:规章制度;伪态:虚伪态度,即非真心来履行。
  (24)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书策:法令;“稠浊”:繁乱。“百姓不足”:百姓(却)很贫困。
  (25)“上下相愁,民无所聊”—— 君臣上下相互仇怨,百姓无以聊生。 (26) “辩言伟服”—— 辨言:言辞巧辩;伟服:服装壮观。
  (27) “繁称文辞”—— 繁称:称谓繁琐;文辞:美饰言辞。
  (28) “舌弊耳聋”—— 弊,指疲困、劳累。“今三分天下,益州疲弊。(诸葛亮《出师表》)”。 喻指说得舌头疲累,听得耳朵发聋。
  (29) “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即便(你)行事仁义、诚信守约,天下也无人(与你)亲近。
  (30) “夫徒处而致利”—— 徒处:指置身空守,与下句“坐”,均谓不劳坐守。
  (31) “五帝、三王、五伯”—— 五帝:一般指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三王:三代的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代的文王、武王。五伯: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32) “凌万乘……”句 —— 凌:凌驾、统帅; 诎(qū),屈服、使屈服; 制:整治; 臣:使臣服;元元:指百姓;子元元:即纳天下百姓为子孙。《后汉·班固传》:元元本本。又百姓曰元元。《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33) “黑貂之裘弊”—— 裘:皮衣。 弊:坏,坏损。
  (34)“羸縢履蹻”—— 羸(léi):通“缧”,缠绕。 滕(téng):绑腿布;此“滕”应为“藤”的假借字。履:穿。蹻(qiāo):草鞋。此句大概意思为:扎系藤蔓,足穿草鞋。
  (35) 橐(tuó):袋子。
  (36)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发:翻找。陈箧(qiè):陈旧的书箱、书篓。“得太公阴符之谋”—— 太公:姓姜,名尚,周文王臣,佐武王伐纣。阴符:后人托名太公所著的兵法书。
  (37)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 摩:接近、临近、逼近,此处意为“登上”。 燕乌集阙:宫阙名。燕鸟乌鹊汇集宫阙檐下,取名至雅,可惜已无从查考。 阙,有本解释为“塞”名,不敢恭维。
  (38) 赵王:赵肃侯,名语。 华屋:华丽殿堂。 抵掌而谈:抵掌,两人手掌相抵;喻交心而谈。
  (39) 革车:用皮革包裹装饰的车子; 纯:古代量名,《淮南子·地形训》里闲九纯,纯丈五尺。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四两为一镒。百镒,古本亦有作百溢。
  (40)“约从散横”—— 约:邀约、联合。 从:古代“纵”的通假字,此指同盟阵营。 散:离散、拆散。 横:此指非同盟阵营势力。(参见注释(1)“连横”)
  (41) “关不通”—— 函谷关内和关外的交通隔绝,指秦兵不能出函谷关。
  (42) “皆欲决苏秦之策”--“皆欲决……”,都想以……为决定。策:谋略、主张。
  (43) “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式:同“试”,用、取用、致力于。
  (44) “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整句—— 当:匹敌、堪比、与抗衡。 隆:兴盛、兴旺。用:用度、费用、开销。 转毂连骑:滚滚军车战骑。 炫熿:光耀,炫耀。 从风而服:问风听服。大重:大受重视;大:大受、广受、深受;重:尊崇、重视。
  (45) “且”“夫”均为文言文句首助语词;“夫”前加“且”,加重语气,有“且说那……”之意。特:只是、仅此、不过。 穷巷掘门:居于贫穷巷子里,凿墙洞为门。《齐策》亦有“掘穴穷巷”句。桑户椦枢:桑户,引喻为贫穷的庄稼农户。 椦:古同“棬”,音quān,曲木做的饮器,如:杯棬,柳棬。 椦枢(或棬枢):木杯代用的门户枢座;指门的枢座磨坏了,便临时用木杯来代用,喻寒酸至极。
  (46) “伏轼撙衔”之句 —— 伏扶于车轼之上。伏:伏身;轼:古代车厢前扶手横木。撙(zǔn):勒,操控,控制,节制。衔:马嚼子,会意为供操制的缰绳。 廷:通“庭”,殿庭。 说:说服,辨说。杜左右之口:让左右其余人等难以表述自己的言论;杜,禁阻,堵塞。 伉:古与抗同;对等、抗衡。 (47) “父母闻之”字句 —— 清宫除道:清理房舍,洒扫街路。 张乐设饮:摆列乐队,设置酒宴。 郊迎:郊外迎接。 蛇行匍伏:蛇样曲回匍匐前行;谢:谢罪、忏悔过失或罪过。
  (48)“前倨而后卑”—— 先前傲慢而后来谦卑。倨:傲慢。 卑:谦卑。
  (49)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以:因为。 季子:年龄最小之子、少子。这里是嫂对小叔子的称呼。 位尊而多金:地位显赫而多有钱财。 (50) “盖可忽乎哉”—— 盖:古繁体为“盖”,“盖”古又作“盍(hé)”,与“何”同义。《礼·檀弓》:“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庄子·养生主》:“技盖至此乎?” 忽乎哉:忽,忽视,轻视;乎哉:语气助词,相当于今日的“啊,哦”。“盖可忽乎哉”意为:怎么可忽视啊!由此句观,苏秦亦金钱势利一小人耳!
  韩信拜将献策
  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⑤许:答应。
  ⑥计事:研究军政大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