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知识点

如题所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8
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2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年龄称谓(代称)
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

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

⑨花甲:是六十岁。

⑩古稀:是七十岁
第2个回答  2020-09-28
基本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汉语当然也不例外。想要学好语文的话,语文的语法也是不可忽略的。下面是整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1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有哪些

1、词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2)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3)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4)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5)“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还有“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3、语素

(1)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2)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3)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2语文知识概述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