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如题所述

首先,阅读是解决的根本途径。阅读包括海量阅读和精读,有人做过研究,一个学生的阅读量和语文分数是成正比的,阅读量每增长200万字,语文分数增长5分。我们语文老师也有过很多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不用任何点拨讲解,就能把阅读题全部回答准确,对文章的理解非常通透。我经常感慨,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个浑然天成的理解高手!而这样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有着丰富的阅读量。我们都知道,阅读技巧好教,答题格式一背就会,可是我们的中考近些年对于套路题出得越来越少,而非常青睐于理解题的考查。这就真正考验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最新部编版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就直白地说过,不阅读的孩子以后一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广阔阅读、海量阅读,读好书,读有营养的书,读名家经典,才是解决的根本途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不纠结过去,什么时候开始都是开始,开始了就比停滞不前要好得多!
其次,角色扮演助理解。这是我个人的独特发明,我经常为这个发现而骄傲不已。怎样角色扮演呢?你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你就在经历文中的事,你就像演员一样,扮演角色。此情此景下,你是怎么想的?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怎样理解文中人、文中事、文中情,就是调动自己的相同体验和生活经历。你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再者,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和动情朗读是诀窍。最近在讲评期中试卷时,有一个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读得初一的小朋友们是一片朦胧。现在的学生现状是,稍微有些深度和文化内涵的文章就读不懂。在讲解时,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让生活经历简单、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们读懂这朦胧文字背后的朦胧深意呢?讲解时,我有了最新发现。一般,我们是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比如抓住规律——文章结尾段一定是有主旨句帮助我们理解情感。恰好,有一道3分的阅读题,联系链接材料探究文章的主旨。我说大家先把正文中结尾的主旨句找出来一起读一读。我一读,我发现我不由自主地用了无比赞美的语气去朗读——“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我一下子就发现,划线字我不自觉地重读了。于是,我马上引导孩子们,大家听一听,试着读一读,通过这样的朗读,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孩子们一下子就脱口而出——赞美!这个新的发现,也让我雀跃不已!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关键语句咬文嚼字的朗读,来促进我们的理解啊!真为这个发现而开心!
还有,提高理解能力,练在平时的课堂上。曾经一段时间,我们师生都为不再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而高兴,再也不用那么谨慎小心地教课内现代文了。学生也觉得现代文不考课内,不用好好学。可是后来,我猛然发现,课本这一篇篇精选的好文章,不正是阅读的好抓手、写作的好范例吗?我们不用做那么多课外阅读、读其他什么好作文了,我们就把课本研究透彻,学课文、练阅读、促写作,三者合一,一起发力!我经常和孩子们开玩笑说,打通你们的任督二脉,不要学课文是课文,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三剑合一,提高素养和能力,才是王道!所以,课堂上,你们要积极思考,勇敢表达,认真对照,调整认知。从独立思考,到表达分享,再到认真聆听讲解后的自我调整,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认为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疑激趣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特别要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先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和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3、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强化个性化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把一大堆从教科书看到的对注解、分析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学活动,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个性化阅读就不一样了,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让学生对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7-18
1、扩大学生知识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的视野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除了语言水平和阅读技巧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阅读理解,即背景知识,它会涉及读者的生活经验以及其固有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猜词的能力。掌握一些猜测生词词义的方法,对排除阅读中某些生词的干扰、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时,学生尽可能地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如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相关关系和所给定义等信息去猜测词义,也可以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去猜测或理解所给生词的词义。


3、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补充阅读量、限时阅读、扩大视知距和针对性训练,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增加语言输入的量。每天花10分钟读100个单词左右的文章,两三年就能达到大纲规定的一级水平,当然这只是个理论上的上数字,只要我们注意选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阅读材料,如英语报刊杂志,并持之以恒,就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加语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