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老师要怎么帮助学生呢?

如题所述

老师至少可以通过3种方法:朗读经典名篇、鼓励学生发言与在活动中畅所欲言,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利用早自习或语文课,大量朗读经典名篇。

朗读就是大声读。通过朗读经典名篇,既可以培养语感,又可以增强自信心。

经典名篇是指优秀的诗歌、精美的散文与犀利的杂文等,经过“千淘万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

比如,朗读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只有20个字的短诗,描绘了很多意象:温暖的阳光,清澈的春江,秀丽的青山,和煦的春风,娇艳的花朵,嫩绿的小草,湿润的泥土,轻巧的燕子,暖和的沙地和酣睡的鸳鸯。

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以明白:只要用心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的人物和事情,运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就可以准确地描绘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

比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遣词造句的能力与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运用“偷偷”“嫩嫩”“绿绿”三个词,描绘了小草的情态、质感和颜色;用“钻”这个词,既把小草人格化,又写出了小草的坚韧与顽强。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杏花和梨花的明丽色彩与磅礴气势。

在日积月累的朗读中,学生积累了好词佳句,不断融会贯通,最终就会内化为一种精准的表达能力。

②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

大部分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只是因为不够自信,怕被嘲笑而不敢举手发言,老师要做的就是多鼓励,少批评。

比如,课堂上有学生评价同学的发言,我主张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击发言者的积极性,又培养评价者的尊重他人的意识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③在活动中畅所欲言。

学校一般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春游、远足、运动会、听讲座等活动,班里也会开展诸如演讲、讲故事、课堂小练笔等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神经相对放松,精神相对愉悦,思维比较活跃。

比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可以指导学生写写参加运动会的心得,可以报道运动会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运动员勇于拼搏、勇闯难关的事迹。

比如,围绕社会热点,结合身边实际,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可以锻炼学生捕捉热点、理智分析的能力,可以了解这类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先概括基本事实,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做个简短有力的总结。

总之,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经典名篇、鼓励学生发言与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等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善于表达并乐于表达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8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这样就能锻炼。
第2个回答  2021-07-28
平时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言课活动,和学生要多增进沟通,平时也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平时老师也要让学生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等等。
第3个回答  2021-07-28
生活中就应该适当的去鼓励学生,而且在课堂当中也应该多去提问,尤其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多去听一下孩子的想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