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北伐之战,自1853年5月中旬起至1855年5月底结束,历时两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长驱北上、驻止待援和最终的失败。
长驱北上阶段,目标直指清朝核心北京。1853年5月,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从扬州出发,与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等部会合,兵锋指向浦口,计划北上天津后再增援北京。北伐军在乌衣镇击败清军后,一路攻占滁州、临淮关、凤阳等地,于6月10日到达亳州,13日攻克归德府。之后,他们试图北渡黄河,因渡口受阻,转向沿河西行,攻克宁陵、睢州等地,逼近开封,最终撤至朱仙镇。
6月23日,北伐军撤离朱仙镇,渡过黄河后于7月攻破温县和怀庆府。尽管怀庆府清军数量少,但北伐军久攻不下,导致围城近两个月。9月中旬,北伐军进入山西,攻克平阳等地,再转入河南,攻克临洺关,击败清军。然而,清廷调集兵力加强北京防守,北伐军未能如愿占领天津。
在深州休整后,北伐军试图东进,但败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追击。在静海、独流坚守百日后,因援军未至被迫突围南撤。1854年2月,胜保和僧格林沁包围东城镇,北伐军在阜城再次被围。随着援军7500人于3月抵达临清,虽一度攻克,但很快遭遇清军合围。4月27日,援军南退,北伐军败局已定。
1855年3月,僧格林沁围攻东连镇,林凤祥负伤牺牲,北伐军大部阵亡,李开芳突围后被俘牺牲。高唐州的李开芳坚守至5月底,粮食弹药耗尽,最终于6月11日被俘遇害。至此,这场历时两年的北伐之战以悲壮的失败告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