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反感柴静?

如题所述

反感柴静原因:

1.因为柴静说了关于“雾霾”相关的敏感话题。

2.触犯一些强势集体的利益。调查过于深入,但太主观了,有点知识分子发口号的感觉。

3.柴静的调查确实可以深入人心,但是其调查也仅仅是空发议论,没有实质性指导意见,觉得只会扰乱社会。

柴静中国雾霾调查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部由母亲柴静完成的中国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迅速在社交网络蹿红,引起大家对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集体共鸣。看完后,不得不让我们沉思,不得不让我们震撼!

柴静女儿未出生即被诊断患有肿瘤,记者出身和母亲的本能促使她要去寻找答案。视频里小女孩趴在窗户玻璃上看着外面的雾霾世界令人心酸,如果自由呼吸的权利都没了,经济再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如柴静在视频里所说,在雾霾之下,没有幸运者……除了悲观,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让小女孩头顶上的天空变得更蓝,她所在的世界变得更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1
但凡影视音媒体领域内口才出众者出书,本人都会购买,一来捧一下“自己人”场,二来看看他们在镜头下、话筒前的才思敏捷换成文字后,会否同样出众,或者更出众。

毕竟文字的背后是文笔,文笔的支撑是思想与才气。放在嘴巴上表达的,统称口才,口里出才。出书了,就成了文笔。

看完上面的,能大概了解到柴静为何靠“口”和“才”从未出过事,从北京电台到中央电视台,从记者到出镜记者再到担纲成为栏目主持人,可以说一路高歌,比《看见》更激烈的言论和质疑从不缺。那么,怎么出了本书就“跪下”了?书里的内容到底冲击了谁呢?下面揭开谜团……

解这个迷前必须铺垫一下国内在视、音、影、图文四大块的权力上行机构。影视音内容均属于新闻广电主管,再往上就是宣传部。但文字和新闻一般情况下,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主管,特别是国有媒体内的新闻、言论内容管理。

由此可见,柴静从业20几个年头,在音视上都是稳稳妥妥的,央视对她也算宠爱有加,至少撑得住敏感内容对利益集团的下压权。一般而言,我们也很少在电视与电台的媒体看到划红线的“上纲上线”模式。也就是说,视听媒体主导的不是思想教育与深层次的舆论导向,而是娱乐与公知性内容宣传。

但纸业不一样,以舆论导向作为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狠狠捉住,稍有不慎就会被冠以“不爱国”“左右倾”之流的前缀,以显示某些官方背景的权威,确保收益饭碗。因此,柴静出书是从视听类媒体的地盘冲击到文字媒体,触碰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是话语权挑衅。

一直以来,能在图文和纸业上以“文字皇帝”自称的,也只有纸媒,也是视听类媒体主持人不碰文字传播这一块的真正原因。试问过去几十年,哪一件因文字内容而被指控意识与思想出问题,不是由某报主导的?

所以,柴静的书应该是她职业意识惯性下惹到了她没意识到的内容“地盘”权力问题。而网络纪录片更是让人惊讶,柴静居然没意识到互联网现今是电视、电台、报纸、事业单位官方机构、民营企业共同瓜分的奶酪。早在2000年开始,纸业就疯狂进军互联网疆土的内容审批权,不管是对系统内的媒体网络内容还是民营网站的内容审批介入,一直以Zz安全为由,不断要权。

事实现今也是大量网络民营网站的审批权都被纸业夺取了。再如像“抖阴”这类的现象级app,背后出资控股也是纸业,控制权不言而喻。综上所述,柴静冲进了一个不是她原本从业的世界可以保护她的地方发表较为容易冲击到利益集团的论调。可以说,在原本就极度容易受资本控制去炮轰各类事物的纸业行业现象下(俗称水军),把她当成靶去打,以儆效尤、防范其他有影响力的电视电台媒体人“踩过界”争吃拿文字与网络话语权与影响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背后操控及组织的人或机构是谁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8
你应该说为什么有好多人不反感她,你看她清她的嘴脸了吗?她认为中国的碳排放权应该听从外国的安排,不考虑以前西方国家发展经济时排放的大师碳。根本不懂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到处宣扬自己的关点,这样的记者真的可怕。你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她的采访,看下她有多么无知。
第3个回答  2020-11-22
误导,认为空气质量差全部责任是中国,自己又混美国绿卡,如果减少碳排放我们怎么发展,现在有哪个能源能像石油那么丰富可用,美国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不是打脸了吗?中国每年都会交钱买碳排放权,这公平?工业化国家为了限制发展工业化国家实行所谓“环保”,完成工业化之后才能继续向环保路上走,工业化完成必然会减少碳排放。为什么这么肤浅的人能当公知,还有些她丑闻可以上网搜到
第4个回答  2020-12-12
因为她认为环保高于一切,为了环保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固化西方人数倍于非西方国家人民的碳排放权。赞成西方高排放特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