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企业创新瓶颈

如题所述

当前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两大瓶颈,一是资金,二是人才。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以往要求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的2%以上,但往往达不到这个数。有些看来是超过了这个比例,仔细一查,其实是把许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也划了进去,实际研发投入仍是很小。这并不是企业不愿投入,而是没有这个力量。就以技术含量较高的制药行业而言,水、电、煤、化工原料、劳动力价格、GMP改造投入、“三废”处理费用等都在上升,但药价已降了19次。一瓶100片的“硝酸甘油”,市场售价4.90元,扣除原料、辅料、包装、制造费用等,企业能有多少利润?又有多少费用能用于研发?某一新药出厂价4.40元一盒,市售25元,中间的差价20余元由医院和流通领域获得。企业生存是何等的艰难。
从机构布局看,现在除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外,各集团、行业有其中央研究院,企业有各层次的研究中心。此外,仅医药行业而言,全国还有400余家独立的研发机构,专门从事新品研究(当然以仿制药和工艺改进为主)和进行申报。由于信息的封闭和申报速度的竞争,有大量课题是低水平的重复,不少课题还基础数据不实。如果出现重大课题的冲突,则投资损失就更大。
国内企业资金的绝对量是小,但如果保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的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所以有效的规划和领导,加强行业信息的沟通,防止内耗和重复付“学费”,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保证。
人才匮乏是困扰许多企业自主创新的头疼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是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一定要通过企业,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扩大生产,合理简化乃至跃进一步的再创造,成为科技发展的新增长点。如果把发明、研究比作一个火星、火种,那企业就是使它成为可以为人类服务的熊熊烈火。
企业可以直接引进国内外技术,但价格一般无法承受。也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或是按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法地利用人才。可以合作开发,可以委托开发,但归根结蒂企业必须有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这样才能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落实消化,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形成产业,产生效益。
企业技术队伍有一个领导和形成梯队的建设过程,学术带头人要有组织能力、业务水平,在当今一般企业月薪待遇较低的情况下,更要有人格的魅力。政府的政策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但目前却存在着问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退休待遇只有事业和机关同职称的1/2~1/3;获得同一项科技奖励,反映到退休待遇上,事业、机关是每月增加200元,而企业只能是20.80元/月。如此的差距,使技术主帅无心、下属寒心,何以组队奋进!
企业一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可以大大缩短技术成果的转化时间,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反,如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得到的创新成果很慢才能转化,甚至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不仅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创新的根本意义。这方面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所以说自主创新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有了观念上的更新,合理运用资金和多渠道广罗人才外,政府要更深入、仔细地研究对企业的政策,时时关注企业的发展。像宝钢、石化、上汽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事实上他们也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压力)。广大中小型企业吸纳了大部分的社会劳动力,担负了一系列的社会义务,只有中小型企业稳定了、发展了,社会才会安定,经济才有实力,而创新正是使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