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东聊城是什么地名

如题所述

扩展资料:

聊城这一名字始见于《左传》一书,可是,那时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现在的地址,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是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的。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申李庄东约一华里,西新河西岸,现称为聊古庙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齐国属地。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这里,一直到晋代没有改变。公元499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

时间虽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将占守,齐将田单围攻一年之久,却攻不下。

齐王念鲁仲连射书退敌有功,要为他加官进爵,可鲁仲连辞谢了齐王的爵禄,隐逃到海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之壮举,为后世所景仰,李白、赵孟頫、谈迁等都赋诗赞叹。

为纪念这位才智超群义侠独行的高士,明朝万历年间在东城门外修筑鲁仲连台,后来又几次重修。

但据旧志记载,鲁仲连台原在聊古庙,所以有人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东门侧有层台”,指的就是“鲁仲连台”。明朝修建的“鲁仲连台”和原先那个“鲁仲连台”,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聊古庙的叫法据说这里有颛顼的坟墓,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庙在墓的前面,山门巍峨,翠柏浓蔽。

康熙年间,聊城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以后“聊古庙”的名称就沿袭到现在。

过去聊古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正殿内塑有颛顼帝执圭坐像,高约7尺,两旁文武侍立。殿后三间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

还有亭榭回廊,院内竹木清华,有住持僧名“了僧”,庙产良沃80多亩。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泉,井旁有碑,据志乘记载,此井颇著灵异,逢干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称为聊城八景之一,名为“圣泉携雨”。

后来,井没了,聊古庙也在1945年遭到毁坏,1978年,政府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

2010年5月30日,闫寺办事处民营企业家吴铭友个人出资,重修了圣水井,还举行了淘圣水井的仪式。

他寻访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历史渊源,考察各地遗存古井,本着“如旧修旧”的原则,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韵、古味于一体,让圣水井成为聊城的又一大景点。

今天来到聊古庙遗址,还能看到在地表散布着的陶片。行家们说,从这些陶片可以识辨的器形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

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时值仲冬依然绿意葱茏的一棵杨树,亭子下面就是圣水井,井后是颛顼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5
地 名 一

微 子城 商纣王之庶兄受封之地。商纣王将其庶兄启,封为微国,受以子爵,因之启的封地称为“微子城”。《太平寰宇记》记载:“聊城县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有故城存焉。”可见,微子城在聊城县境内,直到宋代尚有遗城留存。《名胜志·城冢志》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世传商受(按,即纣)时微子所封。”清宣统二年(1910)的《聊城县志·古迹》也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学者叶圭绶则说:“摄城在博平之南30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录》上说:“据《聊城县志》图,微城所在,正古摄城,摄城临黄沟,黄沟亦称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故微子城即春秋战国时摄城,亦即摄国故城。

聊古庙 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位于今聊城东昌府区北15里处。《续山东考古录》载:“聊城县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庙,是后人于其地立庙名耳。”治所在聊古庙的时间约为1千余年,距今已2500余年。北魏人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即鲁仲连射书台。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聊城县城东迁至王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此城,在这里修建了庙宇,名为聊古庙,又名聊崮庙。清康熙年间,聊城人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1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定其为地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 城 北魏至后晋时聊城的县城。《魏书·地形志》载:“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魏泰常七年(422),安平王镇平原,他于原聊城县城(聊古庙)东40里处(今东昌府区城东10千米许田庄南)筑新城,名曰平原镇,世称曰王城。太和十一年(487),罢镇,置平原郡,遂以王城为郡治,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城。北魏泰武永安年间,葛荣于此置冀州,寻废,魏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621)重置博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因河决城圮,南迁州、县治所于巢陵故城,即今聊城以东10千米的许营大石槽村。聊城县治在王城的时间为446年。

西聊县 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间(525~527),从原聊城县中,分设西聊县,北齐时并入聊城县。后不复置。

堂邑县 隋开皇六年(586)置。沿其西北“汉代堂邑”之名故名。属东郡,故治在今堂邑镇西北5公里千户营村。唐属河北道毛州。宋迁县治至今堂邑镇,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清均属东昌府。民国初属山东省东临道。1936年属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3月,堂邑县建制撤销,其辖地分别划入聊城和冠县。

博 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王城(聊城故城)。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所仍在王城。隶属河北省。辖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6县。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改博州,期间,郡、州治所和隶属、辖县均未变。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因河决城圮,州治南迁巢陵(聊城故城)。宋代,改隶河北东路,治所仍为巢陵。时辖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县。宋淳化三年(992),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州治遂迁孝武渡西(今聊城旧城)。金代,博州改属山东西路,州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5县。元代,博州改为东昌路总管府。后不复置。
地 名二

武水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博州。武水镇(今沙镇)为县治所,故城在今东昌府区沙镇。后周显德二年(955),武水县建制撤销,其境域划归聊城县。后不复置。

巢陵城 后晋至北宋初聊城的县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聊城旧城因“河决城圮”,于是把县治南迁至巢陵。“巢陵”因巢父之墓而得名。巢父是中国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尧舜之时,“山居不营世利”,以树筑巢,居于其中,故称其为巢父。相传,尧曾“以天下让之”,他不肯接受。他死后葬于此地,人称其坟墓曰“巢陵”。旧《聊城县志》说:“今城东南有巢陵城,巢父陵在城十字街东南角”。此城为聊城县和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东南15里的许营乡大石槽村西,俗称其曰“旧州坡”,或“旧州洼”。宋淳化三年(992),河决毁巢陵城,聊城县治乃西迁孝武渡西。聊城县治在巢陵的时间为47年。

孝武渡西城 今聊城旧城。宋淳化三年(992),因黄河水患,巢陵城毁,移聊城县治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旧城。熙宁三年(1070)始划定规模,搬运土木,修筑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修建砖城。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聊城县志·城池》曰:“孝武渡在通济闸上流”,其位置当在今闸口南聊城一中附近,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

东昌路 元代政府的行政建制。元代以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区划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改名东昌路总管府,治聊城。东昌作为境内建制名称,始见于此。之所以名东昌,一说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一说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

筑先县 1940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改聊城县(今东昌府区)为筑先县,先属鲁西行署,后属冀鲁豫行署。1949年复名聊城县。
武训县 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堂邑县武庄人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

聊阳县 1947年9月,划出阳谷县北部、聊城县南部置聊阳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县政府驻沙镇。1949年9月,聊阳县建制撤销,所辖村镇划归原属各县。

清渊县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阳城(今河北省馆陶县城西城)。先隶冀州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隶阳平郡,西晋咸宁年间(275~280)改属司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改清渊县为临清县,后省。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清渊县,仍属司州阳平郡;同年,析清渊县西部地域复置临清县。北齐时,清渊县治改徙清水堡。隋开皇元年(581),清渊县改属清河郡。唐时,清渊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清泉县 县名。源于正史《晋书》、《北齐书》、《隋书》,临清旧州、县志均沿用此说。历代地理学家、史学家多次进行校正:唐人李吉甫撰《无和郡县志》中对清泉县校注为“‘泉’地理志作‘渊’唐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晋书》之清泉县“本清渊避唐讳改”;叶圭绶著《续山东考古录》载:“考元和志隋志渊作泉乃唐避讳,隋县(即清渊县)未改名”;顾祖禹撰方志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临清州,西汉设清渊县,唐并入临清县,渊,晋志、隋志具作泉,唐人为高祖讳也。”由此断定,临清历史上未置过清泉县,只因唐人“避讳”,才将清渊县写成清泉县。

信乡县 西汉置。隶属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区北部。后汉省。后不复置。

厝 县 西汉于清平之域置,属清河郡。东汉安帝时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清平镇南。

地名演变(3)

武训县 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堂邑县武庄人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

聊阳县 1947年9月,划出阳谷县北部、聊城县南部置聊阳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县政府驻沙镇。1949年9月,聊阳县建制撤销,所辖村镇划归原属各县。

清渊县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阳城(今河北省馆陶县城西城)。先隶冀州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隶阳平郡,西晋咸宁年间(275~280)改属司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改清渊县为临清县,后省。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清渊县,仍属司州阳平郡;同年,析清渊县西部地域复置临清县。北齐时,清渊县治改徙清水堡。隋开皇元年(581),清渊县改属清河郡。唐时,清渊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清泉县 县名。源于正史《晋书》、《北齐书》、《隋书》,临清旧州、县志均沿用此说。历代地理学家、史学家多次进行校正:唐人李吉甫撰《无和郡县志》中对清泉县校注为“‘泉’地理志作‘渊’唐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晋书》之清泉县“本清渊避唐讳改”;叶圭绶著《续山东考古录》载:“考元和志隋志渊作泉乃唐避讳,隋县(即清渊县)未改名”;顾祖禹撰方志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临清州,西汉设清渊县,唐并入临清县,渊,晋志、隋志具作泉,唐人为高祖讳也。”由此断定,临清历史上未置过清泉县,只因唐人“避讳”,才将清渊县写成清泉县。

信乡县 西汉置。隶属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区北部。后汉省。后不复置。

厝 县 西汉于清平之域置,属清河郡。东汉安帝时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清平镇南。

贝邱县 西汉置贝丘(邱)县,北齐省。故城在今清平镇西南。隋初,复置贝丘县。开皇六年(586)析贝邱县置清阳 县 属清河郡;十六年(596)改贝邱县为清平县。后不复置。

甘陵县 东汉安帝因孝德皇后葬于厝县,故改厝县为甘陵县,并移清河国治于甘陵。晋改甘陵县为清河县,属清河国。后不复置。故城在今清平镇南。

清阳县 汉置县,为清河郡治所,后汉省。故城在今清河县东南。隋复置,隶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市城东北。唐迁治于今河北省清河县境,仍为清阳县。废县时间不详。

清河国(郡、县) 东汉时由清河郡改置。治所由今河北省清河县境迁入临清境内,同甘陵县治。三国魏时复置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北部。西晋复为清河国,并置清河县,县隶属于国。十六国时又置清河郡。北魏清河郡、县同置,县隶属于郡,治所同。隋代清河郡、县迁治于今河北清河县境。清河国(郡、县)在今临清境内置存约472年。

清平县 汉置贝丘县,北齐省。隋初复置,开皇十六年(595)改为清平县,属清河郡,故治在今临清市城东20千米水城屯村。宋元丰四年(1081)因漯河决城毁,治所迁至明灵寨即今高唐县清平镇。明、清皆属东昌府。民国年间,先后属济西道、东临道、德临道。1946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区政委肖永智,曾改名永智县。1949年8月恢复清平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同年县政府迁至今临清市康庄镇。1956年清平县建制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临清县和高唐县。

沙丘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临清县西部置沙丘县,属清河郡。大业二年(606),沙丘县并入临清县。唐武德四年(612),析临清县复置沙丘县;贞观元年(627)又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永济县 唐大历七年(772),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治所在张桥店即今冠县北馆陶镇。五代后梁属大名府。后晋属澶州。后汉后周改属大名府。宋建隆元年(960),永济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地名演变(4)

徐翼县 1947年9月,为纪念徐翼烈士,以原聊城、阳谷、东阿抗日根据地为基础,划出阳谷县东部、东阿县西部、聊城县东南部置徐翼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县政府先后驻今阳谷县安乐镇、七级镇、阿城镇。1949年9月,徐翼县建制撤销,所辖村镇划归原属各县。

平阿县 1943年春,根据平阴、阿东抗日工作的需要,冀鲁豫行署决定: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与阿东抗日民主办事处合并为平阿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机关驻原阿东一带,后驻原平阴县城。1945年冬,平阿县建制撤销,原阿东地区划归东阿县,原东阿县黄河以东地区划归平阴县。

嘉睦县 王莽始建国,改博平县为嘉睦县。至东汉建武元年(25),恢名博平县。

博平县 春秋齐博陵邑,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博平县,因县境广阔且平故名。属东郡,治所在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公里。王莽始建国,改名嘉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三国魏属平原郡,晋属平原国。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属魏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属平原郡。隋开皇二年(582)属贝州;大业三年(607)属清河郡。唐武德三年(620)属博州;贞观十七年(643)并入聊城县;嗣圣元年(684)复置博平县;天宝初属博平郡。宋至道三年(997)属博州;景佑四年(1037)迁治所至宽河镇即今茌平县博平镇。元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6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六专区,1949年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博平县建制撤销。辖区划归茌平县。

灵县(灵城县、零县) 东汉永元十年(98)置。属冀州部清河郡,县境辖今高唐大部和茌平县一部分。三国、西晋均属清河郡,北魏景明三年(502)南清河郡治于此。北齐天保元年(550)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博州。隋大业二年(606)再废,其地并入博平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博州。唐武德四年(621)又废,其地分别并入高唐、博平县。后不复置。故城在今高唐县城西南。汉时城在黄河北岸,当黄河转弯处。

崇武县 唐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忌“唐”字,于长寿二年(693)将西汉所置之高唐县改为崇武县。唐神龙元年(705)复名高唐县。

鱼邱县(重邱县、重县) 唐天佑四年(907),五代后梁太祖朱晃(朱温)称帝,因“晃”与“唐”同韵,故于开平二年(908)改西汉时所置高唐县为鱼邱县(亦称重邱县、重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复名高唐县。

齐城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因晋高祖石敬瑭的“瑭”与“唐”同音,故改西汉所置之高唐县为齐城县。后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高唐县。

朝北县 1940年10月,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鲁西北专署决定以朝城西北部的王奉、大王寨、张鲁等地区组建朝北抗日民主办事处。1941年1月,中共聊堂县 1943年秋,冀南行署决定,以聊西办事处和堂邑南部组建聊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驻温集、张炉集一带农村,先后隶属冀南第七专署、冀鲁豫第七专署。1946年2月,聊堂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分别划归筑先县和武训县。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05
古代地名是博州,元朝山东东昌路、明朝山东东昌府,清朝山东东昌府,民国北洋政府山东东临道(济西道)、山东省第六督察区、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聊城属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聊城属平原省聊城专区,山东省聊城专区、山东省聊城地区、山东省聊城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