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两次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明与汉,在建立后为何都实行的分封制

如题所述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容:
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
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影响:
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对世界而言)
衰亡: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2西周的宗法制
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
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
目的: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实质:
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内容:
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
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作用(目的):
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1至高无上的皇权
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内容: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意义:
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内容: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还设立诸卿、中正、廷尉
职位
职务
地位
补充
丞相
帮助皇上处理全国的政事
最高

御史大夫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
次于丞相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
等同丞相
未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诸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
丞相之下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廷尉
管理刑狱、司法
2.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余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促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由朝廷任命,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察,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作用: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评价:
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秦朝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统治。
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
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记忆表格
朝代
统治机构
补充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
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记忆表格
朝代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道、州、县

州、郡、路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内容:
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4.2内阁的创立
内容:
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30
汉、明两朝投没有真正实行分封制度,但是都一定程度上分封了一些宗室王爷,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权臣作乱、维护家天下的统治!说到底就是该王朝的建立者的小农意识在作怪!
第2个回答  2010-10-29
都是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制度,分封的主题是郡县制,部分地方实行的封国制。不能一概而论的,两朝前期封国的诸侯王的权利很大,有自己的军队,赋税,但只中后期封国的诸侯王就已经没有自治权了,军队等等权利都收归中央。
第3个回答  2010-10-29
白手起家的………和本来就有班底的当然不同,本来就有爵位封地的……当然对于再次分封奖赏吸引力已经不大,而白手起家的农民打天下从什么都没有一介草民到王候将相和土地仆人你觉得他们会不在乎吗?当然要争取啦!对于皇帝这个大地主(普天之下全都是他的财产)而言对有功的将和相的索要就是分封,不然谁给你打天下?
第4个回答  2010-10-29
大的条件来讲,都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就是君主集权)把国家分给自己的子孙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不是权利外散!
从农民的角度讲,自古以来这都是农民阶级的一种潜在意识,包括近代的洪秀全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