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与宝钗谁的才情高些?

如题所述

就是从才情来说,黛玉是高宝钗一筹的。这点宝钗不服不行。 在写宝钗是否会呵护黛玉到底一文前,其实就很想说说宝钗黛玉的才情问题。记得最早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个红楼梦论坛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曹雪芹书中所写之人,谁最可爱(值得爱),谁最可恨(让人痛恨),我当时回答的意思大概是: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相信以后年纪继续老去,我对红楼梦的看法会继续变化。就目前我的人生阅历、经历,让我对红楼梦的理解是,《红楼梦》不是个梦,它是个现实得了不得的故事,但是,梦是存在的,如同人就是活在现实里,然后由于各种不如意,和各种个人的意愿和理想,而产生梦想。有些梦想真的很高远,而有些梦想其实很低的,这里面有相对定义的。可是《红楼梦》所描述的,就是这些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们,梦想破灭的过程。在这个描述过程中,作者对于他所描述到的所有人物都带着客观的批判,也带着由衷地同情,对于其中一些值得欣赏的人,更是惋惜和爱恋,寄于很大的同情。所以,我对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最终都产生一种理解,这种理解里面有很大的同情和爱。
  
   但是,我发现,曹雪芹在写作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十分偏袒部分角色。尤其在宝钗黛玉及各位姐妹的才情上,尤其如此。他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好的诗都留给了林妹妹,又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博古通今给了宝钗,然而,林妹妹有时候的才华里又流露出众览群书的博学,而宝钗突发即兴之作的魅力又直盖过黛玉去。曹雪芹真的是不想把宝钗黛玉一分高下吗,宝钗黛玉到底谁更有才啊?我就这个问题一直有个很明确的想法,在这个帖子里,容我慢慢说来。

   在红楼梦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情节,正是宝钗黛玉两个才情碰撞的比较重要的情节,先看看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中,元妃省亲,做一绝,赐大观园之名后说:写毕,向诸姐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
  
   首先,元妃十分谦虚,其次,元妃只要求妹妹们只做一匾一诗就可以了,再则,她对宝玉另有要求,那就是针对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浣葛山庄四个地方各赋五言律一首。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有再好的才华都很难显现,其实只有宝玉一人尚可大胆展才的,第一、元妃看中宝玉,希望给他多点机会来展现自己,是对弟弟额外的爱,第二、这样的场合,根本也不适合展才,总不能压过元妃去吧,也不能不歌功颂德,其实所有的情节都昭示着,这样的作诗真的诗歌难题,比起姐妹们起诗社作诗是完全不同的。
  
   以前看到有评论说,这个黛玉太爱显摆自己,简直无法克制的要表现自己,所以真的很讨厌。自己作了诗不算,觉得不得展才,还非要替宝玉作诗,就是那种不顾场合的任性之举。我觉得,任性是有点的,但是红楼梦里这么写,真实人物的个性体现,人物个性立体鲜明,同时,这样的安排重点更是突出了一场才情和处世之道的碰撞。
  
   这个情节大家都很熟悉了,但还是要叙说一下。首先,是宝钗。
  
   宝钗所作的匾额/凝晖钟瑞
   宝钗所作的诗/
   芳园筑向帝城西,
   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
   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
   孝化应隆遍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
   自惭何敢再为辞?
  
   脂砚斋在批此诗时,就“修篁时待凤来仪”评说:恰极!在就宝钗所题匾额:凝晖钟瑞 评说:便又含蓄。这两个评都是很点宝钗的处世之才的,恰当的、含蓄的、不张扬的。何况之前元妃刚作了一绝,内容是这样的: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这诗确实平平,可见作者在写的时候,或者构思元妃所作的诗时,确实是去吻合了元妃的自谦,那就是“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宝钗自然不会去作什么特别奇思异想,让人叫绝的诗,这就是宝钗含蓄恰当的为人处事之道引发的行为和产生的结果。诗作了,挺好、恰当含蓄,歌功颂德,最后又谦虚地说:睿藻仙才盈彩笔(这说谁呢,之前姐妹们包括宝玉可谁都还没作诗呢,就元妃作了一绝啊,说的不是元妃是谁?),然后又说:自惭何敢再为辞。宝钗的自谦是合时宜而又谨慎的,谨慎里有豁达,淡定自若的,总之十分大方得体。这是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我也从这里面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这要和之后,宝钗指导宝玉写诗才能对应着看出来。
  
   书中说: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我们看看宝钗之举,不要错过小说中的只言片语,不然读来就无趣了。首先,是趁人不理论,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当时所有人都关注着宝玉,那么宝姐姐一定不会过去提醒宝玉的,为什么,不合适。让人看见了不太合适。正是巧好无人关注,就趁这空儿,急忙......我们在书中真的很少看见宝钗慌里慌张的,这是一次。急忙,为什么要急忙,可见宝钗对这状况的重视。她有心的很,有心的是宝玉吗,不是的,她有心的是元妃。元妃早前就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了,明白着不喜欢绿玉二字,对于元妃不喜欢或者改掉的东西,宝钗十分上心,同时我们也看到,宝玉没上心,也就是说宝玉压根就没往心里去,所以在写“怡红院”一首时,又用了绿玉二字。宝钗之后的一句话才是关键之关键体现出宝钗为人处事法则的重点,她接着说: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我们如果用论语八佾中的道理来衡量一下宝钗,那么她遵循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本份,各守己道的道理。宝钗说,你这样不是和他(元妃)有意争驰吗?说明宝钗认为如果争驰就是非礼之举,宝钗是推崇礼的。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天下最不可忍受的事情就是非礼之举,非礼就是人不安于自己的本份,与元妃争驰就是一种非礼之举,所以宝钗会“急忙”去指点宝玉,并不容商量的说:再想一个改了罢。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怕别人被宝钗之后据典(也就是宝玉问她说,你说不好,那改成什么呀?宝钗建议改成绿蜡二字,并说出了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的典。)建议的话引开了重点,只顾赞宝钗的博学多识了。其实宝钗确实阅读无数,肚子里有学问的,但是仍然不要错漏了一些关键的情节,以及作者这么写宝钗的真正原因。这样方能看到一个立体的宝钗。
  
   亲情重要还是正事重要呢?宝钗在这里和宝玉的对话也充分说明了宝钗的思想。宝玉就说,你是我的一字师啊,以后不叫你姐姐啦,叫你师傅好了。可宝钗却说,什么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个上面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说来说去,就在宝钗转身走开这会儿功夫,作者都不忘记描写出宝钗关心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我们说宝钗怎么所都还是个少女,可在这样的大场面中,心之细不必黛玉差吧,而且她十分知道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什么才是重点。这样的情况下,什么姐姐妹妹的,那个穿黄袍的人的意志和喜好才是重点啊。
  
   但是在论语里面也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守礼的根本是诚敬,而非形式。那么我们的宝钗是出于诚敬还是处于形式而已呢?下面再继续分析下去,没有黛玉的比较,我们是分析不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黛玉在其间是如何表现的呢.
  
   书中说: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那么林黛玉是不是在胡乱作的呢。先看看脂批怎么说的。“林黛玉安心今天大展奇才”可见林妹妹是知道自己有才的,而且也挺不谦虚地认为自己是有奇才的,脂批说: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意识是说,非要压倒众人才罢?这又何必呢?但是也只有尤物才会这样啊!这是脂砚斋赞还是贬黛玉呢。我觉得看脂批这句,更多的是批者对黛玉这种逞强心理的宽容和喜爱,本来就是个才女,是个尤物,就是与别不同啊,所以她才会这样想,要压倒众人啊,也只她配如此想嘛。后面书中又说黛玉只胡乱作了首五律而已,脂批:请看前诗,却云是胡乱应景。——你们自己看看黛玉前面作的五律吧,那还是胡乱作的啊?提醒读者,这五律就不一般啊。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黛玉的这首五律。(照例说,应该把宝钗,探春迎春和惜春还有李纨等奉命作的诗都拿来比较才比较合理,但是这里真不罗嗦这些了,因为这些诗评随处可见,我们着重来看看黛玉的。)黛玉的五律是这样写的。:
  
   匾额:世外仙园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
   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
   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
   宫车过往频?
  
   一直都说宝钗是博古通今的,真是没她不知道的,若说起典故来更是数不胜数。可书中从来不点名黛玉是否博古通今的,至少从来没有明写过。通过这首五律,我们看到了黛玉的巧思,但是否能看到她博古之才情呢?黛玉所作匾额是:世外仙园,脂批:落思便不与人同。与人不同的意思,就是这一开始的构思就和别人不一样。宝钗是要以礼约束自己的,也要求周遭的人们都在礼上行事的,这其实是儒家的思想,是很中规中矩的,偏偏黛玉就是不同,她要如何?她就是要与众不同的,她不是无意识的与众不同,她追求的就是与众不同。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加上之前一句:仙境别红尘。这“别”字(区别的意思),这“借”“添”二字都用得十分好。(本人绝对不会古诗词,但是还是能看点浅显的东西,就是属于一般的读者,一般的读者看到黛玉所作的五律,应该不会漏过这几个用的妙处吧?”)脂砚斋批: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阿颦自是一种心思。——说这些句子都是黛玉信手拈来的,何等潇洒的注解了黛玉作诗的手笔和才思。就是说黛玉是很轻松而为的,虽然她本就想压倒众人,独展才华的,可是不能啊,这时歌功颂德的事情,那就随便作一首交差好了,可就这么一随便,也是“信手拈来无不是,自是一种心思。”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一堆学生里,谨慎努力刻苦勤奋从而获得好成绩的,优游洒脱自如活泼而获得好成绩的,你更喜欢哪种呢?
  
   我们再在黛玉这五律中看看,黛玉是否也是个守礼的人,是否记得她是在奉命作诗,是要歌功颂德的?还是真在胡乱作。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这本身就是颂上的,这名园是建在哪里的呀?这样的仙境真是有别于凡尘的啊。)这两句本身就是有着浓重的颂上意思的,只有元妃来省,这里才能算得上是名园了,算得上是仙境了。)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诗歌从大山大川的美景中借来了秀丽,盛世盛事,当时所处之朝代谓盛世,元妃归省为盛事,盛世盛事使得这大观园增添了新气象。而其中借得山川秀是有典故的,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张说,在到了岳州后,诗写得越来越好了,人们都说,那是岳州的山川美景助了他,是他的诗歌借了山川之秀而更有文采了。)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晋代石崇家里有个金谷园,他在园中宴请宾客,并命大家赋诗,作不成的,要罚酒三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写道:“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黛玉在这里就是借典故说大观园中“大开筵宴”,元妃命题赋诗这样的盛事和雅事。而汉书中说:“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三辅黄图中书:“未央宫有殿阁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这玉堂皆指嫔妃,即指代元妃。花媚,妩媚之意。)
  
   有诗评说,黛玉这一律,用典恰当,对仗十分讲究,构思特别巧妙,书中说黛玉是胡乱作的,实则是赞黛玉之聪颖非凡之意。脂批说: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二作未见长,何也?该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末两首,按照元妃看诗的顺序,指的就是宝钗,黛玉这两首,脂砚斋说:“我觉得宝钗黛玉两个其实都未见长,以我的理解就是,都不得施展,或者她们其实也都不太擅长或者说不太喜欢作这样的诗,亦或者说,曹雪芹其实也没在这两守诗上真的花什么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中后面还有更惊人的句子呢。估计就是指黛玉为宝玉所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了。最后脂砚斋的评说很中肯,说道:在宝钗来说,作者中应景的歌功颂德的诗,她是不屑为之的,就是说宝钗应景奉命作诗而已,内心里根本就不屑作这些东西,或者说,根本也不想在这种时候去和人比什么文采高低的,而在黛玉来说,这种应景颂上的诗实在太容易应付啦,随便作作就行了,就是随便作作也是别有心思,与众不同啊。
  
   我们说之前宝钗为了一个玉字改蜡字,提醒了宝玉,成了宝玉的一字师,那么黛玉又会如何表现呢?书中说: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我们要分两部分看,首先,和前面对应,黛玉本来就是想展才的,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是真的有这样展示自己才情的欲望的,当时她只是“胡乱”作了首五律就完了,说实话,也不可能说违背元妃,自己多作几首,那是不可能的,这里说的黛玉“不快”不过是对黛玉心思的描写,而黛玉是不会将这样的心思表现在外的,所以黛玉没有非礼之举,而她想到要帮宝玉,书中也说得很清楚,“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我们熟悉红楼梦应该知道,其实黛玉帮宝玉是很多次的,比如宝玉怕家政查验他的字和功课,姐妹们都有替宝玉带写字的,而黛玉更是写得多,而且字迹与宝玉的又十分相似,所以,可以看出黛玉对宝玉的用心。黛玉是否是在意元妃责难宝玉所以才去帮宝玉呢,其实黛玉看到宝玉犯难,她也就只看到了这么一点,她自然而然就想替宝玉解难,况且,悄悄地作了,悄悄得揉成纸团给了宝玉,谁又知道是她作的?若说她替宝玉作是故意要展才,还不如说作者曹雪芹是在忍不住地要黛玉展才,要读者看看黛玉多么有才情,所以才给了杏帘在望一首,给黛玉作。何况最后,元妃看这宝玉递上的四首,独指这杏帘在望为前三首之冠。宝玉当时接到黛玉替他作的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0
黛玉略胜一筹宝钗、黛玉文采辞藻旗鼓相当,宝钗博古通今,黛玉咏絮之才但黛玉心思敏感脆弱,诗词的字里行间透出无限的情思——“娇羞默默同谁诉,不语婷婷日又昏”“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而宝钗的文字却缺少像黛玉一样的情。因此在才情上潇湘妃子夺魁
第2个回答  2013-10-30
当然是黛玉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