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扩展资料: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

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服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6
内蒙古如果在草原上穿的话都是棉衣一样的,袍。
第2个回答  2014-05-06
。。。。跟我们平时穿一样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蒙古族服饰
男子服饰
“库伦闪吐”帽 周围有沿,呈圆形,面儿一般选用黑色大绒。帽子顶部,喇嘛用黄色,平民用棕色或蔚蓝色。钮子用红线条或金银珠宝装饰。喇嘛的帽顶没有缨子,只是在一小圈图案中间钉有黄钮子。平民的则有缨子,有官职的则用珍珠玛瑙表示官衔。
“扎布恒”帽 帽后部开衩,在开衩处有2指宽、l尺多长的几条红、粉色飘带。耳后也各有一条带子,供刮风时拴系使用。帽顶的形状也有讲究,老年人是平的,年轻人则是尖而硬的。所有皮毛大都是野生小动物或绵羊羔皮。
“海样披”帽 是仿“库伦闪吐"帽样式改制而成。帽分前后左右4个帽沿。这种帽子的帽沿可根据年龄差异和个人爱好所决定,帽沿儿可下可立。
“沙帽”(也称钹帽) 是喇嘛在夏季戴的。帽子用竹皮编制。这种帽子顶部没有纽子。
“陶儿帽” 样式同“好崩”帽,只是加个陶儿顶。这是活佛朝见皇帝时带的专用帽子。
“布其鲁日” 也称“玛胡萨”帽,就是现在所说的草原帽。一般用狐狸皮或黑白羊羔皮缝制。这种帽子是经东阿巴嘎旗北部牧民结合生产生活和审美情趣改进而成,帽子后部短些,前面用绸缎镶三条边儿。现在这种帽子又有新的改进,帽后宽而长,顶尖,吊绸缎面,边儿上缝有花纹图案,两边是鲜艳的飘带。乌珠穆沁的“布其鲁日"帽顶是褐色或红色的缎子,帽沿儿是蓝、深蓝、深绿的绸缎。喇嘛的“布其鲁日”帽顶是红色的,帽沿儿是黄色的。
“套如勒”帽 也叫“奥来”帽,分蒙古式和汉式两种。乌珠穆沁的“套如勒”帽是典型的蒙古式。帽有前沿儿和后沿儿,前沿比后沿略高,正中有甬儿。冬季戴时有护耳套。
蒙古袍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蒙古袍。这种袍身宽大,袖子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衩,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蒙古袍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节而异。男子多喜欢蓝色、棕色;女子则多喜欢红、绿、紫等颜色。夏季穿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颜色。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蓝等颜色。蒙古袍最适应牧区生活环境。因袍子肥大,不开衩,乘马放牧时可护膝防寒避风。袍袖长领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防寒,夏日可防蚊虫。察哈尔地区的袍子一般镶3条边,另加1条缝子花边儿,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3个纽扣;乌珠穆沁地区用3条库锦镶宽边儿,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2个纽扣;苏尼特地区则镶4条边儿,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纽扣;阿巴嘎一带是镶3条边儿,在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3个纽扣。
马蹄袖 蒙语称“努达日嘎”,加在蒙古袍的袖口上,冬天可防寒护手,同时也表现庄重美观。马蹄袖主要用黑、白绵羊羔皮或水獭皮做里子,用绸缎或布料镶边儿,在接东西时要把马蹄袖落下来。
皮得勒 主要以绵、山羊皮为原料,熟、鞣后,分别制成“乌吐木拉得勒”(熏羊皮得勒)、“查干得勒”(不吊面的白板羊皮得勒)、“呢黑得勒”(皮得勒)和“乌珠日斯格得勒”(绵羊二茬皮得勒)。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皮得勒是牧人们过冬的主要御寒衣,随着文化的提高,生活的改善,皮得勒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化,越来越讲究美观、舒适。比如有的得勒的领口、胸襟、下摆分别镶有黑、白或褐色羊羔皮,里面还用2指宽的黑大绒贴二层边儿。女式得勒则普遍夹饰边,并用各色丝线打结子。也有全部用羔皮缝制的皮得勒,那是比较贵重讲究的。
腰带 是穿蒙古袍所必备之物。有的用布料,有的用绸缎。腰带一般长5米,颜色同蒙古袍的颜色相协调。在牧区,男人叫布斯太(汉语意为扎腰带的),男子扎腰带时的位置,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讲究,是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以显示精悍、潇洒,骑乘也方便。蒙古袍扎系腰带,势的是骑乘时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也为冬天保暖。牧区妇女一般不扎腰带,所以叫布斯贵(汉语意为不扎腰带的),扎腰带时则将袍子向下拉展。
靴子 蒙古靴分马靴、蒙古靴两种。马靴又分棉、单。一般用牛皮革缝制,黑色多,个别有紫红色。马靴样式挺拔、秀气,青年人尤其喜爱。蒙古靴,也称香牛皮靴,靴尖稍向上翘,靴帮刺有图案、花纹,靴里儿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可套棉袜、毡袜。这种靴子在不同地区样式也有所不同。阿巴嘎旗一带穿的是“代喇嘛海靴子”。这种靴子是依1 8世纪东阿巴哈纳尔旗著名学者代喇嘛阿格旺旦皮勒穿过的靴子而命名。这种靴子的靴筒、靴帮有3条绿色软皮夹条,靴底的里一层是绿色,外一层是黑色香牛皮。靴筒也用绿色软皮镶宽边儿,其内里又有独特的花纹图案。靴筒后侧有的还开衩口,靴头略翘。苏尼特人大都穿“额滕靴子”(意即翘尖的靴子)。这种靴子红色靴帮,靴筒带花纹图案,靴尖翘得较高。乌珠穆沁人则穿黑色秃头香牛皮靴子。靴头部似鸟爪形图案,用细皮条箍住。察哈尔地区的靴子,除靴掌子比乌珠穆沁的略细些外,其他基本相同。
袜子 一般指春、秋、冬三季套在靴子里的毡袜或棉袜。夏季是用蓝布或白粗布密纳缝制的布袜子。这种袜子的筒要比靴简高出四指多,袜口儿用鲜艳的库锦镶边儿。年轻人则另绣有美丽的图案。
套裤 是牧区人经常穿的服饰。这种裤子一般用绵羊二茬皮或去掉毛的黄羊、驼羔、牛犊鞣革缝制。套裤上边为角形,角上有系带或套索拴在裤带上,实际上它是两个半截裤筒。套裤防寒防潮,保护膝盖,不怕油污,又能隔热,朴实耐用。
马褂 清代时期限于喇嘛、封建官吏在履行公务、开会或拜见上司时,作礼服穿。普通百姓不得穿,马褂的样式是袖长,前下摆短,襟儿有直、斜两种,钉黄铜或布条结成的纽扣儿。
坎肩儿 一般分普通式和装束式两种。装束式坎肩儿,选用花纹清楚、色泽鲜艳的缎子。坎肩儿有4个下摆,把脖领、襟、腋窝和4个开衩口,用黑、红等色大绒或库锦镶边儿。坎肩儿的开襟分直襟、斜襟两种,并挂里子。现代人也十分喜欢这种服装,样式多有演变出新。
男子佩饰
火镰与佩刀 这是旧时草原上蒙古族男子常带的用具。火镰是把月牙形的铁块固定在香牛皮小包边上的打火工具。使用方法是把“乌拉草”(一种晒干后加王制作的易燃草绒)和“齐胡日”石(碰撞后易进火星的石片),紧紧挟在手指闻,用铁块磨擦,依靠火星点燃草绒。
佩刀 也称蒙古刀。刀把约3-4寸,刀鞘约6-8寸,都是用檀香木或黄羊角精制而成,并套上雕有各式花纹的银套。还有配筷子筒的蒙古刀,最讲究的是象牙筷子或银筷子。
“托海” 挂在腰带上,用于携带火镰和佩刀。“托海”下部有系带火镰、佩刀的月牙形孔,上镶嵌一块银元大小的珊瑚,周围有花纹图案。“托海”主要是为携带火镰和佩刀方便。
褡裢袋 选料大部分是褐色或黑色缎子,两头缝合,中间有长条开口。褡裢袋一般挟在腰带左侧。
烟荷包 缝制烟荷包是很讲究的,要绣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套口镶嵌有珊瑚、翡翠饰物的银块。银块又连着银链子,头儿上挂着银制小锅、小槌子、烟签或髌形银块、洋钱。烟袋套挂在腰带上,这样使用方便。在流行草原的民歌中,有许多以烟荷包为信物,表达男女爱情。烟荷包有的有飘带,有的没飘带。
碗袋 这是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携带饭碗的物品。它用绸缎缝制而成,袋面绣有各种图案,袋底儿有各色飘带,袋口可折叠6层。碗袋平时揣在怀里,所用的碗有木制的,也有银碗。
除了以上的佩饰以外,还有一些其他佩物,如脖子上佩带玛瑙是为防患麻痹症;佩带绿松石是为防患肝、胆类疾病;佩带黄琥珀是为防患肺病等等。
女子服饰及佩饰
锡盟地区的蒙古族女子,元朝时戴“姑姑”帽,清朝以后主要戴“陶如勒”帽(大板帽)、“扎拉吐”帽(带缨帽)、“布其鲁日”帽(带领帽)、双檐黑大绒帽和四耳“陶日其格"帽(瓜皮帽)等。所穿衣服形式也基本与男子的相同,只是颜色、系束不同。
女子服饰
“扎拉吐"帽 是乌珠穆沁姑娘出嫁时,从戴耳坠子那天开始,一直戴到回访娘家的时候。
头巾 是蒙古族妇女比较普遍使用的。年轻女子大都喜爱有各种精美花纹的头巾。色泽有粉红、青蓝、鲜绿、洁白、深棕、葫芦黄等。头巾都选用绸子料,长度9尺左右。头巾的戴法是:把两头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花边儿,有的喜欢用带缨子或网格的头巾。包扎时将头巾的一头儿夹在右侧鬓角上,并略露下垂。外出时,一般只露眼睛,以防日晒、风吹。
女式蒙古袍 选用有各种金银图案的红、绿等各种缎子。镶边儿、钉纽扣与男子服饰基本相同。青少年女子蒙古袍的领袖、襟儿和下摆,一般用3指宽黑大绒贴边儿,而后用3种颜色的库锦镶边儿,里子是用白绵羊羔皮或水獭皮。
“奥吉” 即齐肩长褂,这种衣服只有已婚妇女穿用。选料是有金银花纹的黑、褐、深绿色缎子、库锦。奥吉没有袖子和领子,领口呈圆形。4个下摆,有4个开衩,都用3种颜色的库锦镶边儿,宽4指,3条边儿之间还要用各种颜色的细绦子、金银丝线。4。个开衩口角上缝有四方形的“昭德旺”头形图案(一种带双眼儿的图案)。长褂是直襟,襟上角一般有9种颜色的图案。领口上的扣子要钉在图案之上,其余5个扣子从图案下均衡钉住。穿这种长褂,只扣3个纽扣,其余不扣。
“穆仁查木查” 是部分地区妇女夏天较喜爱的服饰。这是与蒙古袍一样的长袍,但选料是白粗布。领袖、襟、下摆等都用白布镶边儿。脖领、襟上角、腋窝上钉有银或铜纽扣。这种长袍不讲究针法,只在家内穿。此种服饰在阿巴嘎旗一带最为流行。
女子佩饰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女子的佩饰一般以金银珠宝头饰为主,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节日、庆典,她们都会精心打扮,穿着一新,然后戴上佩饰。这种佩饰讲究程度往往依家庭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原因而略显不同。另外,佩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演变,并赋予新的内容。
“额箍” 依头形做成一寸左右宽的黑布圈,上嵌一行行大小不等的珊瑚。前额正中的大珊瑚叫“钱达木呢"(如意宝之意),大珊瑚两侧有稍小的珊瑚5-6个。
“陶希力” 也叫前额网带或“恒合勒”。“陶希力”连在“钱达木呢”的下面,是珍珠、珊瑚串成斜格垂吊,恰好遮住妇女的整个额部。这一条条下垂的条儿,阿巴嘎、苏尼特一带叫“崩吉格努尔”(球形悬饰之意),乌珠穆沁一带叫“图如布其”。这种悬饰条子,苏尼特一带是1 4条,乌珠穆沁一带是1 6条。“陶希力”后侧正中镶嵌珊瑚,周围有斜格叶子图案的一对半圆形银片。“陶希力”同额箍正好压住腮根,所以称之为“希纳根达日布其”(压腮发带之意)。“希纳根达日布其”下有6个眼儿,每个眼上都串挂珍珠珊瑚条,这些条叫“温珠日嘎”(垂饰之意),阿巴嘎一带也叫“奥日胡力”,苏尼特一带称“哈思日巴齐”。
“锡力冉日” 指后脖颈网带,它是把小珊瑚串成斜格,用青金石、绿松石做腿,或把珊瑚、绿松石穿串成网带,宽约7~8寸长,长约2尺的大块垂饰。“锡力陶日”的上部和额箍的后部分相联,可遮住整个后颈部位,一直垂到胯骨部。也有用琥珀做的网带,但下垂仅止肩部。苏尼特一带还在“锡力陶日”的两边儿各饰一只小铃。
“塔图日” 是“陶希力”、“希纳根达日布其”、“锡力陶日”的总称。乌珠穆沁地区还有“比图塔图日"。这种额箍,是黑缎脑圈上距离均衡地钉有空心长圆形银制泡钉5个,并有深红珊瑚镶三条边儿,最下面一条珊瑚较大。l 5条红、绿色“图如布其”上有银制卡子,卡子上挂有小块珊瑚串成的斜格网带,并固定在第三条珊瑚上。在额箍两侧的“希纳根达日布其”下部,分别挂有一尺长的银链子6条。察哈尔和乌珠穆沁还有一种简易的“塔图日”,用于家里来客人时佩带。
“随合” 意为垂饰带。是把一行行珊瑚、绿松石、珍珠钉在一寸宽的黑布带上,横放在头顶。这叫“随合”的平衡带。阿巴嘎一带把“随合”固定在额箍后侧环上,即三块不同形状的银片,由银轴连在一起。第一个银片在上边,呈半圆形,中间嵌入桃儿形或月牙形珊瑚、珍珠等饰物。另两片呈四方形,中间嵌入圆形珊瑚、珍珠各一个。3个银片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略大些,嵌入物也一个比一个略大。“随合”的银片后有增至5个的。阿巴嘎、苏尼特一带称之为“随合撑子”。察哈尔一带,在第3个银片和垂条中间加有长条形的银环。第一个银片同平衡带相联,“随合”可直接垂至胸部。第3个银片又挂着三层长短不一的珊瑚、珍珠链,把妇女胸部装饰的琳琅满目。每条“随合”链的正中串有珊瑚、翡翠、绿松石、青金石等饰物,统称为垂饰顶子。戴头饰的妇女行走时,为防“随合”来回晃动,一般用银链或丝线把两旁的大“随合”串起,提到后颈。
“希哈拉嘎” 发带之意。由一对长方形银套儿、银簪子、布发带组成。察哈尔妇女把头发分成两部分套进银套儿,然后用发带扎住编好,银簪子勾住辫头后返过来又插进银套儿里。也有把两条辫子包进用珊瑚串成的斜格网袋,从耳后垂到胸前。苏尼特一带妇女是把头发分成两角,用银簪子卡住,辫子头儿上插三条或五条银缨子,缨头儿上挂着小铃。阿巴嘎旗的妇女则把头发扎好套进硬纸套儿里,用黑缎子苫住,并插上刻有各种花纹的银泡钉,银泡钉拖有一尺多长的黑缎飘带。
“额木格” 即耳环。蒙古族妇女大多戴珍珠或银耳环,也有戴金耳环。珍珠耳环,串珍珠1~2寸,并有珊瑚或翡翠做坠子。银耳环呈圆形,钩上有嵌入物,用珍珠、珊瑚做坠子。金耳环亦呈圆形,并有少量珍珠坠子。
“勃古” 意为手镯。解放前戴手镯有贫富之分。平民百姓大都戴银镯,富人和官吏家妇女讲究戴金、翡翠或玉石手镯。手镯饰有嵌入物、花纹或盘龙图案。老年人也有戴赤铜手镯,据说对风湿病有疗效。
“勃格吉” 意为戒指。蒙古族男女都喜爱戴。一般有说法认为无名指是生命之要,所以习惯把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妇女除两个中指外,另八个手指也都有戴的。戒指的种类分金、银、翡翠、玉石等,大都也有嵌入物。
“迪山勃勒” 汉语意为腰侧饰物,在原察哈尔地区多见。它是一个四方银片,上嵌入钱币大小的珊瑚,下坠有五六条珍珠、珊瑚串,可垂到膝盖附近。戴“迪山勃勒”的多为新媳妇,为遮住“奥吉"(齐肩长褂)左右两侧的开衩口而挂于腰侧。
“哈布塔嘎” 即荷包。是样式呈圆形或桃儿形的一对小袋儿。一个装鼻烟壶,另一个装针线、顶针。没出嫁的姑娘不戴鼻烟壶荷包。
金牌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可戴。金牌是一种吉祥物,装在金、银、铜不等的盒中,小孩佩戴的金牌里另有红或褐色珊瑚、绿松石、黄琥珀等,还有从活佛那里接受的熏香法和咒符。
“阿仁阿木台” 意为方形披肩。它呈四方形,3尺长宽。一般选用红缎子料面,并抹浆硬化,上饰有1 O行珊瑚、绿松石、琥珀、海螺和金银色绦子等物,下有带缨的金银小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5-11
你说草原的话有穿蒙古袍的 不过很多蒙古人穿的和汉人没什么区别
相似回答